絕境能吞噬弱者,也能造就強者
人們常說“置之死地而后生”。為什么生命在“死地”卻能“后生”?就是因為“死地”給了人巨大的壓力,并由此被轉化成了動力。沒有這種“死地”的壓力,又哪有“后生”的動力?這一點,也向我們證明了困境的激勵作用。
實際上,上天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為什么有些人能摘得成功的果實,有些人卻只能甘于平庸?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是否有走出困境的毅力。命運在為我們創造機會的同時,也為我們制造了不少“麻煩”。此時,如果倒下了,那么你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機會;如果你經過挫折、失敗的錘煉后變得更加堅強,那么你就是真正的強者。
從小時候開始,她就與別的女孩不同,小兒麻痹癥讓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奔跑,就連基本的行走動作,她都完成不了。
因為身體上的缺陷,她極度自卑和憂郁,醫生說積極起來、做點運動,是有助于她恢復健康的,但她完全不以為然。時間一天天過去,她慢慢在長大,她越來越自卑,甚至不愿意接觸周圍的人。但也有個例外的情況,她和她的鄰居老人關系很好,這個老人在戰爭中失去了一只胳膊,但卻一直很樂觀,也常常給她講一些故事。
這天,老人用一只胳膊推著她去附近的幼兒園散步,他們因為孩子優美而充滿童真的歌聲打動了。歌曲唱完時,老人說:“多么優美的歌聲,我們為他們鼓掌吧!”
聽完老人的話,她很吃驚地說:“我的胳膊動不了,而你只有一只胳膊,怎么鼓掌啊?”
老人對她笑了笑,然后用僅有的一只手解開了紐扣,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她愣住了,但卻知道了一些道理。晚上的時候,她請求父親幫忙,寫下了這樣一行字貼在墻上:“一只巴掌也能拍響。”
她被鼓舞了,從那之后,她開始配合醫生做運動。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但她一直咬牙堅持著,終于,所有的努力開始出現了成效,她有了一點進步。她繼續努力著,有時候,但她的父母不在時,她干脆扔掉支架,試著自己走路。
蛻變的過程總是痛苦的,但她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和別的孩子一樣在草地上走著、跑著……在11歲時,她終于扔掉了支架,她認為自己有更大的潛能,她開始鍛煉打籃球并參加田徑運動。
1960年,她參加了羅馬奧運會女子100米跑決賽,獲得了11秒18的出色成績,在她沖向終點的那一剎那,人們都紛紛站起來為她喝彩,這樣一個美國黑人的名字震顫了所有人:威爾瑪·魯道夫。從此,威爾瑪·魯道夫被人們稱為當時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個黑人奧運女子百米冠軍。
從威爾瑪·魯道夫的故事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任何時候,只要不放棄希望,哪怕只剩下一只胳膊,也可以為自己鼓掌,為生命喝彩。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夢想,要說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科學家貝佛里奇也曾說過:“人們最出色的成就往往是在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因此可以說,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種特殊環境。“自古英雄多磨難”。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在與挫折斗爭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因此,渴望成功的人們,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哪怕處于人生的絕境中,只要你抱有希望,就能絕處逢生。
當然,要走出困境,關鍵還在于我們自己。古語云:“自助者,天助之。”把別人的幫助當作希望,往往會處于被動的位置,外界的幫助會使人更加脆弱,自助卻使人得到恒久的鼓勵。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于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怯步不前;而對于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著崇高的生活目的,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覺地在挫折中磨煉,在挫折中奮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為生活的強者。
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成就事業的強烈愿望,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用你的心去實現它了。
上一篇:絕境只存在于你的心里
下一篇:老思路難解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