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焦慮都毫無意義
為了研究焦慮是否真的會發生,曾經有一名心理學家專門展開實驗。他召集了很多實驗對象,給他們每個人都發了一張紙,讓他們把此時此刻正在焦慮的事情寫在紙上,并且署上他們的名字。心理學家做完這一切,就讓實驗對象都走了,各自回歸到各自的生活中,一如往常。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心理學家再次召集實驗對象們聚集在一起,把他們曾經寫滿焦慮的那張紙分發給他們。結果,大多數實驗對象所擔憂和焦慮的事情都沒有發生,只有極個別實驗對象擔憂的事情真的發生了,但是事情的結果并沒有因為擔憂和焦慮而發生任何改變。這就意味著,大多數人的焦慮根本沒有意義,而少部分人的焦慮雖然真的有預見性,卻并不會對事情的結果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為此,焦慮其實是毫無意義的,該來的總會來,怕也會來,這符合墨菲定律。不該來的總不會來,就算真的焦慮也不會來。既然如此,我們的焦慮還有什么意義呢?
然而,焦慮作為人的一種正常情緒,并不會因為理性的思考就不再產生。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非常緊張的時候,當我們因為各種事情而憂愁的時候,或者我們的身體有不舒適的情況產生的時候,都會導致焦慮。從這個角度而言,焦慮是人類特別正常的一種感情,也是無可指責的。有的時候,焦慮也會對我們的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當意識到危險鄰近的時候,人們會因為緊張焦慮而對自己的行為舉止更加慎重。這樣一來,就有可能避開危險,也避免自己遭到意外的傷害。
提到焦慮的情緒,就不能不提起恐懼。恐懼也是人的一種本能情緒,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很多時候,真正可怕的不是引起我們恐懼的事情,而是恐懼本身。正是基于這個角度,才有人說恐懼是人類最大的敵人。和焦慮一樣,恐懼也可以幫助我們躲避危險,但是當恐懼過度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做很多事情的勇氣,從而導致自己陷入恐懼的怪圈中無法自拔。所以不管是恐懼還是焦慮,都不是純粹積極的情緒,我們一定要更加意識到恐懼和焦慮的本質,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心情,并有的放矢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當你總是被憂愁、焦慮和恐懼困擾的時候,進行正念冥想是很有效的方法。在現代社會,焦慮已經成為困擾很多人的心理疾病,有相當一部分人不但對于值得焦慮的事情焦慮,也會對于很多正常的情況感到焦慮,這就是廣泛性焦慮障礙。這樣的焦慮已經到達病態的程度,被納入醫學的范疇,為此不再是普通的心理問題,甚至需要服用藥物、接受正規的心理治療才能得到好轉。近些年來,也經常會有人因為焦慮、抑郁而走向極端。與其等到情緒不可控時再去懊悔,不如在焦慮情緒萌芽的時候就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緩解焦慮,減輕焦慮。
消除焦慮并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這是因為充滿憂愁的思想就像是一塊狗皮膏藥一樣,常常會在沾染上我們之后就對我們亦步亦趨,絕不愿意隨隨便便離開。我們越是想要扯下這塊狗皮膏藥,越是覺得疼痛,甚至會覺得狗皮膏藥不但撕扯下我們的皮毛,也撕扯下了我們的皮肉。既然這樣的對抗方式行不通,就不要再與焦慮情緒相對抗,而應坦然接受焦慮情緒的存在,也以平靜的心態面對焦慮情緒。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堅持正念,扶根固本,從而讓正念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幫助我們與焦慮和諧共處。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人面對焦慮等負面情緒都會采取對抗的態度,而正念則要求我們在面對各種負面情緒的時候不排斥、不抗拒,而是坦然面對和接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利用正念緩解焦慮,克服因為焦慮而引起的各種負面想法。打個比方,古時候,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卻沒有消除水患。后來,他想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對于水只能引導和分流,而不能堵塞,否則水越積越多,一定會導致決堤,引起更大的災害。在四川,都江堰工程也正是如此。李冰之所以能夠千古留名,就是因為都江堰這個奇觀工程。所以面對焦慮,就像要面對奔騰的河水一樣,不要總是采取對抗的態度,而要真正接納,有的放矢地去引導和分流,這樣才能與焦慮和諧共處,才能避免被焦慮決堤。
上一篇: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
下一篇:就算全世界拋棄你,你也不要放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