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說別人的責任
晚飯后,7歲的艾迪正在寫作業,外面的風太大,門被一次次刮開,于是艾迪不得不一次次地去關門。而此時,艾迪的父親正站在門口跟鄰居山姆叔叔聊天。沒多久,風又把門吹開了,艾迪猛跑過去將門關上。恰好此時,艾迪卻聽到了父親痛苦的叫喊聲,同時門被反彈了回來。原來艾迪關門的時候,父親正要進門,手被卡在了門縫里。看到父親的五官因為痛苦而扭曲著,艾迪害怕極了。父親暴怒著舉起了巴掌,但是父親的手并沒有打在艾迪臉上,而是帶著一陣風停留在了半空中。事后,父親對艾迪說:“我當時快痛死了,真想狠狠地打你一個耳光,可是當手揚到半空中時又轉念一想,是我自己把手放在門上的,憑什么打你呢?”
故事中父親這句極為普通的話,卻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自己犯了錯誤必須承擔后果,不能遷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責任,無論你是誰的父親、老板,還是領袖。相信這件發生在小男孩童年的小事,對他的一生都會有無盡的影響。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都要承擔它的后果,無論好壞。事實上,是否能勇于承擔責任,常常會影響人生的發展。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人們往往對于承認錯誤和擔負責任懷有恐懼感。因為承認錯誤、擔負責任往往會與接受懲罰相聯系。在出現問題時,不敢擔當的人首先會歸罪于外界或者他人,總是尋找各種理由和借口來為自己開脫。不過在旁人看來,這些都是無理的借口,并不能掩蓋已經出現的問題,也不會減輕要承擔的責任,更不會讓你把責任推掉。
張元和宋杰都在快遞公司任職,他們工作努力,表現很好,老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一天,他們兩個負責把一件大宗郵件——一件價格昂貴的古董送到碼頭。老板反復叮囑他們要倍加小心。到了碼頭開始搬運郵件的時候,張元把郵件遞給宋杰的一瞬間,宋杰一時沒有接住,郵包一下子掉在地上,古董破碎了。回到公司后,老板臉色陰沉。兩個人離開老板辦公室后,宋杰又偷偷回來了,說:“老板,這不是我的錯,是張元不小心打壞的”。老板隨后就叫來張元查問,張元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最后他說:“這件事是我們的失職,我愿意承擔責任。宋杰家庭條件不太好,我愿意一個人承擔。”
后來,老板同時把他們叫到辦公室,說:“其實,古董的主人已經看見你們兩個在遞接古董時的動作,我相信,他跟我說了他看見的事實。是的,你們的失誤給公司造成了損失,但是也讓我確定了部門經理的最佳人選。”一個月之后,張元當上了部門經理,宋杰遞交了辭職報告。
宋杰因為在關鍵時刻選擇了逃避,而失去了工作機會;張元則由于在壓力下依然勇于面對,勇于承擔責任,獲得了新的機會。
事實上,敢于承擔責任的人會令人更加敬佩。因為你的勇于擔當,誠實可信,別人只會更加尊重,信任你,愿意和你一起共事,并委以重任。
如果說得更遠一點,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還關系到社會風尚和人類的文明。
二戰后就曾引發關于普通納粹士兵是否應對個人行為負責的問題。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普通士兵,他們中很多人也并不認為追捕屠殺猶太人是正確的,但在接到上級命令時,還是執行了。戰后,一些士兵認為自己該種行為是不折不扣的犯罪,但更多的人則認為自己不過是在執行命令——況且假如不執行這樣的命令,恐怕自己也性命難保。
存在主義在二戰后曾風行一時,某種意義上是說因為它回答了這一問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每個人就是他全部行為的總和,除了行為及其后果外,他一無所有。而那些無機會表現出來的人道主義及好意是不算數的。這就是說那些士兵在面對猶太人時可以選擇不開槍。但他們在自己的生命、前途的考量面前卻選擇犧牲他人的生命,既然這樣,那就應該為這一選擇負上相應的責任。二戰后普通德國人也對在二戰中與德國納粹黨的合作行為痛悔不已,并為此向受害者道歉,可以說這正是負責任的表現。
鮮活的歷史與現實一再提醒我們,一種惡行所以會暢行無阻,不僅是因為幾個發布命令者的強權,更多的是那些執行者,甚至是更大范圍內的旁觀者的責任,沒有合作與默許,惡行根本無從發生。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這貫穿了人們的全部生活。有時,你不做選擇,那可能也是一種選擇。在很多情況下,個人選擇不但關系到自己,而且涉及他人利益。
應該記住:人不過是他自己的自畫像——是他一連串自我選擇后的結果。人最終要為自己所做出的選擇負上責任,無論這選擇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那都是出自你這個活體。
上一篇:不要總是折磨自己
下一篇:不要等待機會,而要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