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不一定是最緊急的事情,卻是需要耗費一生精力去做的事情。人一生的時光是短暫的,這些短暫的時間不能浪費在與自己的終極目標無關的事情上。集中精力,長期專一地向自己的目標努力,你才可能獲得成功;三心二意、對自己的目標沒有專注精神的人,將永不能獲得成功。
我們常常容易把時間花費在“緊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上,而“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卻做得太少。時間是有限的,怎樣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有效的事情?那就是永遠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一個成功學專家做過一個調查,絕大多數能夠在事業上做出卓越成績的人,在成為企業的管理大師之前,首先都是一個很優秀的自我時間管理大師。經調查統計,按一個人的平均年齡75歲計算,那么在這75年里睡覺要占21年,工作要占14年,個人衛生的清潔要用上7年,吃飯6年,旅行娛樂6年,排隊等車堵塞等占去6年,學習8年,開會2年,打電話1年半,找東西1年,其他兩年半。
對照上面的這組數據,是不是發現有太多的時間都被我們荒廢了?我們甚至還沒弄清時間是怎樣從我們生命中溜走時,就已經老了,青春最好的時光就一去不返了。失去的時間向誰去要呢?既然無法找回,就不如珍惜現在。從現在開始,像管理自己的功課、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時間。時間管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作時間四象限——即把手頭的事情分成4個象限: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和緊急不重要。
進行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按照優先次序處理事情,做那些處于時間第二象限上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你手頭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做的時候,你要將這些事情按重要程度重新排列,然后再考慮事情的緊急程度。
時間的四象限具體是這樣劃分的: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比如應付客戶、準時完成工作、去醫院看病等等。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這些事情包括長期的目標、理想等等。第三象限屬于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玩網絡游戲就應該劃分在第三象限,因為它既不重要也不緊急,因此我們的時間最好不要花在這個象限。第四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遇到這個象限的事情時,你最好看仔細一點,小心被忽悠了。因為這個象限表面看很像第一象限,急切的事情往往讓你顧不上考慮它是不是重要。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辨別,會浪費很多時間在這個象限里面。最可怕的是,當你浪費了時間時,你可能還會很得意。因為你以為自己的時間花在了第一象限,事實上你是被忽悠了。
懂得了這個時間象限的劃分后,你再回顧一下自己上一周的生活,上一月的生活,甚至上一年的生活。你的時間大多花費在了哪個象限呢?如果你的時間大多花費在了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那請你趕快調整自己的方向,不要等將來一頭白發時再后悔。如果你的時間在第一象限花費得最多,那你也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因為這不是你最應該投入的一個象限。
思路突破
實現理想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你只有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有可能去做。如果你還不知道,我可以告訴你,你的理想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起碼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理想常常顯得并不緊迫,但若想實現理想,則需要你長期去努力。
忠誠于自己的人生目標
我們經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并因徘徊和迷失消耗了生命。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擁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確地寫出,以此作為決策指導。他們不怕過程中受到意外因素的阻撓,也不會因為阻撓和挫折就放棄自己的目標。無論遭遇多大的打擊,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人生目標,也最終獲得了成功。
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前美國總統林肯就是一個忠誠于自己人生目標的人。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里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為了能夠在競選上占據主動,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試圖通過此舉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刹坏揭荒?,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后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歷經磨難。
在這么困難的情況下,林肯仍然沒有放棄心中的希望。隨后,他再一次參加州議員競選。命運是公平的,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也許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的日子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給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神經衰弱癥。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狀況不錯,于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不斷嘗試著接近自己的目標,卻被一次次地打回去: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如果換成你,你該怎樣應對這一切呢?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放棄你渴求了半生的人生目標?
林肯沒有在打擊中退縮,他選擇了繼續挑戰,繼續堅守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信念。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國會議員競選,最后終于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的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p>
又是接連的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為自己的目標繼續努力嗎?你可能要放棄了,你可能已經開始幻想去做一家雜貨店的老板了。
然而,林肯沒有這樣做。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后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如愿以償,當選為美國總統。
其實,當你好好審視歷史上那些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物,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從不輕易為“拒絕”所打敗而退卻,從不輕易更改他們的人生目標,不達成他們的理想、目標、心愿就絕不罷休。
把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的理想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堅持去做吧,你也會有成功的一天。
養成做重要但不緊急事情的習慣
習慣決定命運!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將良好習慣注入日常行為中,直至形成生活規律。只要你仔細觀察,就能在他們的身上發現這樣一個共性。無論是哪個領域中的杰出人士都是這樣,若干個好的生活習慣奠定了他們的成功之路。正是這些好習慣,讓他們氣定神閑、舉重若輕,而不是像只無頭蒼蠅一樣忙碌。
成功人士其實并不比普通人聰明。但是,堅持好的日常習慣使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成功人士其實也不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是,好的日常習慣卻使他們更加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的日常習慣卻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并讓他們更有效率、更具條理地工作和學習。好的習慣成為他們成功的助力。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位家庭醫生的例子。瓊斯是美國新澤西州一家醫院的大夫。瓊斯大夫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早晨起床后,坐在早餐桌旁,翻一翻有關醫療和臨床研究的雜志。沒過多久,這一習慣就發揮了作用,瓊斯大夫慢慢變得博學,更富經驗,也更專業。在局外人看來,瓊斯大夫似乎顯得比其他大夫的智力水平高一些,而事實卻是,瓊斯大夫并不比別人智商高。不過,不論聰明與否,都不會妨礙瓊斯大夫比其他大夫更有能力,而這正是瓊斯大夫擁有了一個好習慣的結果。
瓊斯大夫能夠比其他醫生工作更出色,并非因為他天賦更高,而在于他在日常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他很清楚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且養成了無論何時都把重要但不一定緊急的事情當成一種習慣去做。因此他比別人更加出色。
托馬斯·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共獲得了1093項發明專利,包括白熾燈泡、留聲機、電影等。在大家眼里,愛迪生確實堪稱天才,但他本人卻把成就歸功于勤于思考的習慣。他說:“就像鍛煉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煉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煉、恰當地使用大腦,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煉,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并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不僅如此,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愛迪生真正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習慣,讓人們把自身更多的潛能開發出來。
同瓊斯大夫有異曲同工之處,愛迪生終生在做著對自己來說最重要但不一定緊急的事情,比如思考。對一個發明家來說,還有什么比思考更重要的呢?而正是這樣一種好習慣,成就了愛迪生輝煌的一生。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習慣能造就第二天性。其實,好習慣并不難養成,過程雖然有些困難,但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我們終生的財富。
點亮思維
最重要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最緊急的,比如我們的夢想。這雖不是最緊迫的事,卻需要我們付出一生的努力。
上一篇:機會成本也是成本
下一篇:沒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