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以為常,喜悅遞減:當心適應性效應
對身邊的一切都習以為常時,就容易產生適應性效應。適應性效應非常可怕,就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旦適應了水溫,放松了警惕,最后不僅沒有了初下水時的喜悅,反而葬身熱水中。我們不能做溫水中的青蛙。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青蛙扔進一口沸水鍋里,受到強烈刺激的青蛙奮力一躍,往往能夠跳出沸水鍋,成功地保住性命。在鍋里加滿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進去,然后慢慢加熱。水開始是涼的,變溫的速度很慢,青蛙覺得比較適應和舒服,并不想跳。隨著水溫逐漸升高,感受到危險的青蛙決心努力跳出熱鍋,但為時晚矣。最后,活蹦亂跳的青蛙被燙死。溫水中的青蛙,死于適應性效應。實驗盡管很簡單,但給人的啟示卻頗多。其中最重要的啟示就是:人有時也跟青蛙一樣,一旦熟悉適應了所處的環境,不僅喪失了最初的好奇心,往往也喪失了原本清醒的頭腦,最后“死于安樂”。
人也是惰性很強的動物,在艱苦的環境中往往不難做到警鐘長鳴,但等到安逸下來,居安思危就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了。
現實中,在適應性效應中變質的例子,不勝枚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轟動全國的“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到近些年查出的“紅塔集團褚時建”“河北第一秘”“深圳第一貪”等,無不讓人痛恨惋惜。這些“變質”者,有的穿過槍林彈雨,經歷過血雨腥風,為共和國立下汗馬功勞;有的曾大膽改革,勵精圖治,挽救企業于危難之時,為單位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有的曾年輕有為,工作出色,被稱為“楷模”“典范”……然而,艱難險阻沒能扼殺其抗爭的勇氣,危難時刻沒能磨蝕其頑強的生命力,他們卻在歌舞升平的悠閑自在中逐漸迷失自我,在燈紅酒綠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最終丟失傳統,成為國家和人民的罪人,也成為“溫水煮青蛙效應”的有力佐證。
生活中要避免出現青蛙的“溫水效應”,首先要居安思危,時常保持清醒的頭腦。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講的就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的道理。因此,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順中見逆,安時思危。適應環境,順應變化,雖說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適應,進入舒適區,就容易貪圖安逸、滿足現狀,不愿再向前多邁一步。時下,大多數人都有這種陋習。
有人感到自己在某個崗位時間長、情況熟,干工作、辦事情輕車熟路,很“適應”,沒有意識到隨著新形勢、新問題的增多,新的不適應會不期而至;有人只愿意在自己熟悉和適應的領域工作,總希望自己的工作崗位和處事環境一成不變,結果漸漸不再進取,漸漸變成了溫水中的青蛙。應當承認,環境適應、崗位熟悉對開展工作是有益的。但如果目光總停留在昨天的適應上,看不到今天的“不適應”、明天的“新危機”,渾渾噩噩過日子,長此下去,肯定難以逃脫“溫水青蛙”的命運,最后自然會在渾然不覺中舒舒服服地被燙死。
人一旦對一切都習以為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時,就有可能不知不覺地滑入到危險的境地。當你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放松警惕時,危機就臨近了;當涼水被緩慢地加溫而你不注意時,你就離失敗不遠了。
思路突破
拒絕適應性效應,不做溫水青蛙
相信每個人都不想當溫水中的青蛙,誰愿意在安逸的生活中慢慢等死呢?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充滿自信,認為自己絕不會成為溫水中的青蛙;但是作為青蛙,你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在水中,你怎么能分辨得出哪部分水域安全、哪部分水域危險呢?何況安全只是相對的,隨著環境的變化,原來安全的水域就有可能變得危險。你必須十二萬分小心,才能避免陷入危機。
小心“死于安樂”
人在困苦的環境中容易激發斗志,反而容易生存;而安樂的環境因為沒有壓力,容易讓人懈怠,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危險。明朝作家劉元卿在一篇題為《猱》的短文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猱是一種體形很小的動物,四肢長著十分鋒利的爪子。老虎的頭上癢癢時,猱就爬上去搔癢,搔得老虎飄飄欲仙很舒服。結果,猱不住地搔,直至在老虎的頭上挖了個洞,老虎因感覺舒服而未覺察。于是,猱就把老虎的腦髓當作美味佳肴吃了個精光。
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也介紹過一種“殺人蝠”。這種蝙蝠以吸食驢子的血為生。當它一開始接近驢子或落在驢子身上時,驢子會本能地驅趕。但只要蝙蝠用其細小的舌尖輕輕地在驢子身上一舔,驢子立即會產生一種很舒服的感覺,然后在這種美妙的感覺下也就不驅趕蝙蝠了。不一會兒,蝙蝠就在驢子厚厚的皮上咬開一個口子并開始吸驢子的血。一只蝙蝠吸飽后飛走,又會再來一只接班。最后的結果不用說大家也知道了,驢子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干血而死去。
人和動物其實是有共性的,越是艱險的時候往往越能夠挺過去;越是在安樂的時候越是容易出問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如果時刻都有憂患的意識,不敢懈怠,那么便能生存、發展;如果耽于逸樂,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么就有可能自取滅亡了!
居安思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作為職場中的“青蛙”,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里,我們要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意識。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人作為這個社會的主體,感受到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即使擁有上億資產的企業家也絲毫不敢懈怠,就如一個知名企業家所說:“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森林里住著一頭野豬,每天飯后都要進行一項工作,那就是在樹干上磨它的獠牙。有一次,野豬正在磨牙,被一只經過此地的狐貍看見了。狐貍帶著嘲笑的口氣說:“別人吃過飯都在休息享樂,你不休息磨什么牙啊,現在又沒有獵人!”野豬回答說:“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就來不及啦!”
連野豬都有這樣的危機意識,難道我們還不如野豬嗎?我們應該保持“戰戰兢兢”的心理。態度決定一切,有了這樣的一種心理,必然會有與之相應的思維方式,也自然會采取能夠與之相對應的行動。這樣在危機到來時才不會感到措手不及。
生活中總會遇到危機。生存危機、健康危機、情感危機、家庭危機、經濟危機、信用危機、信息危機……似乎每一個環節都會陷入危機。事實也的確如此,危機是生命成長的內容之一。我們要樹立危機意識,不要對身邊的一切都失去警惕,從而像青蛙一樣在溫水中死去。
防微杜漸,當心被累積的錯誤吞噬
一次小小的錯誤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生活中對不好的習慣、不好的作風要防微杜漸,不以惡小而為之。
《后漢書·丁鴻傳》說“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許多黨員干部一開始都是優秀的,而他們的腐敗往往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小禮物、紀念品、小禮金,逐步升級,一步步下滑,一步步淪落,最終欲望似洪水,一發不可收拾。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已經積重難返,無法自拔。就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感覺到溫度不能承受,生命有危險時,為時已晚矣,本能的抵抗力也已經喪失了。“河北第一秘”李真第一次接受禮金時,還“惴惴不安”,在向領導請示后,堅決地將其全額退還。然而,其抗腐蝕的防線沒有持久加固,下一次收到羊毛衫等紀念品時,開始松動,并“忐忑不安”地接受;接著“悄悄地”收下一條中華煙……不知不覺中,防線崩潰,變成“心安理得”地接受禮金、貴重禮物,甚至主動出擊,索、拿、卡、要。就這樣,李真慢慢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背叛者、腐敗分子。
而在震驚全國的遠華走私案中,廈門海關原副關長接培勇最初對賴昌星一直保持著戒心,曾經寫下“一旦陷入其手,勢必不可自拔,甚至賣身為奴”的自警之語。然而當走私頭目賴昌星煞費苦心以重金弄來一套175冊的絕版名貴書籍,送來由9位名畫家合作的一幅牡丹圖,請全國知名的書畫名家到“紅樓”與他切磋時,這位官場雅士還是做了“溫水中的青蛙”,為賴昌星的走私活動大開綠燈,加以庇護。他自己也被那鍋煮沸的熱水燙得體無完膚,終于鋃鐺入獄,在高墻電網后度過20年。
任何一次微小的錯誤都可能改變你的一生。防微杜漸是防止適應性效應產生的強有力的武器。如果你無法改變外部的環境,你又不想當青蛙的話,那么你只能改變自己,保持高度的警惕,隨時注意環境的變化。一旦“水溫”出現哪怕是微小的異常,就要立即進行分析,采取必要的對策,保證自身的安全。
其實,適應環境、順應變化,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適應、進入舒適區就容易貪圖安逸、滿足現狀。如果我們慢慢地習慣了這個有邊界的環境,甚至當這個邊界變得越來越狹窄時也毫無知覺,越來越麻木,就難以逃脫“溫水青蛙”的命運,就會在渾然不覺中走向毀滅。
點亮思維
為了防止適應性效應在自己身上發生,不妨每天清晨對自己說一句話:不做溫水中的青蛙!
上一篇:主動操心: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下一篇:從事一份職業,而非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