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繁華之中,靜享獨處
叔本華說:“對于具有偉大心靈的人來說——他們都是人類的真正導師——不喜歡與他人頻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這和校長、教育家不會愿意與吵鬧、喊叫的孩子一齊游戲、玩耍是同樣的道理。這些人來到這個世上的任務就是引導人類跨越謬誤的海洋,從而進入真理的福地。他們把人類從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淵中拉上來,把他們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很多時候,獨處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至少在獨處這段時間,沒有誰會打擾到你,可以一個人靜享一段時光。
縱觀古今中外卓越的偉人,大部分都是孤獨者,一個天才的靈魂之所以會回避這個社會,其最終目的也是洞察社會。一個真正卓越的人,必須有一顆孤獨、勤勞、謙虛的心,獨樂其樂,獨憂其憂。沒有其他人,他自己的評價就能夠成為衡量的尺度,他自己的贊美就能夠成為最豐盛的獎賞。
嘉寶,自始至終都是孤獨的。
一個英國記者說,她的臉是人類進化的終極,她是哈姆雷特以來最憂郁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阿道夫·希特勒也是她的影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嘉寶曾經說:我要殺了他。她是真正的冷美人:迷茫、失落而孤獨,她自己評價:我笨拙、害羞、緊張、恐懼,對我的英文過于敏感,這就是為什么我在自己的周圍筑起一道高墻,并永遠地躲在它的后面。“我將單身終生”,這是嘉寶在《克里斯蒂娜女王》里的臺詞,她很好地實踐了它。“你真的沒有愛過別人嗎?”有人問。“愛過,斯蒂勒。”嘉寶曾四次獲奧斯卡提名,卻從未得獎,后來奧斯卡委員會為嘉寶特設了一個獎項,以表彰她在電影中閃光的表現,她沒有去領,她的朋友說,也從來沒在她的家里見過那個獎,她是永遠的神秘女郎。
在英國有一種為已婚男性開的俱樂部,男性可以離開家庭到那里去獨處一個周末。這并不代表他們已經厭煩了家庭,也不代表他們想拋棄家庭。他們只是想找一個地方,有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聊聊天、喝杯酒,甚至是發發牢騷,緩解一下心中的壓力。
在心理學家看來,所謂“獨處空間”,更多時候是一個概念。就像網絡流行語“我想靜靜”,表達的是一種心理需求狀態。這個空間不局限于某個具體的位置,不一定是封閉的,它更多強調的是“不被打擾、就像回到單身狀態”的特征。
她說:“大部分的獨處,意味著一種自由,不需從眾,可以自我。”她習慣很多事情都在家里做,用自己的方式在家里錄音,或是寫寫歌詞,或者擦地板。這里弄一下,那里整理一下,索性把家里全部整理一遍,最后人也累了。她自稱自己每次寫書的過程都很拖拉,出版社一直催稿,總是要等到有一天想寫了,狠下心來把自己關在某個地方,一口氣花兩個星期把過去一整年想寫的事情都寫出來。
她的朋友卻認為獨處不只是個空間的命題,某個程度來說,縱使一個人走在人潮擁擠的大街上也是一種獨處,這是精神上的。這個朋友很在意精神上的自由,他說“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舉了個例子,在電車上看到一個非常令人討厭的流浪漢,很臟又很丑,這是表象,但你可以透過想象去理解這個人,他過得很苦,生活得很不堪,也可能親人剛過世……“我可以在面對一個人的時候,腦子里瘋狂地編寫這個人的故事。”這與事實未必有關,卻讓想象得以伸展。
她最后總結說:“如果可以在腦子里建構一些真實,應該就算是思想上的自由吧。”
為什么學者會堅守一種孤獨與寂寞的狀態呢?因為只有孤獨,他才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如果他居住在僻靜的地方,心勞日拙、向往人群、渴望炫耀,那他依然不夠孤獨,因為他總懷念俗世。如此一來,目不明、耳不聰,也就無法靜下心來去思考。如果珍愛靈魂,就應該斬斷各種世俗的羈絆,養成獨處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獲得蓬勃的發展,就好像林中蔥蘢的樹木,一如田野綻放的野菊。
可以說,拉斐爾、安吉洛、德萊頓、司湯達都身居于人群之中,然而,在靈感閃爍的那一瞬間,人群便在他們的眼中暗淡消隱了。他們的目光投向那地平線,投向那茫茫的空間。他們將周圍的旁觀者忘卻在腦后,他們應對的是抽象的問題與真理,他們在孤獨地思考。
啟示
高尚的、人道的、慷慨的、正義的思想,不是群居所能賦予的,只能夠通過孤獨來得到升華。重要的并不在于與世隔絕,而在于保持一種精神上的獨立。即使身居于鬧市之中,詩人也依然可以是隱士。有靈感的地方就會有孤獨。
上一篇:為了你想要的明天拼盡全力
下一篇:今日披荊斬棘,明日繁花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