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成了“廢物點心”——馮玉祥的“粗糙”教育法
馮玉祥是中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民主主義戰士。
馮玉祥對子女們都很寵愛,但教育他們又很嚴格。他經常對孩子們說:“你們要自己學著勞動,千萬別當‘廢物點心’!”平時,他要求孩子們自己學習洗衣服、縫補衣服,男孩還要學做木工、種地等。當全家從山西晉祠移居到泰山時,馮玉祥還給每個孩子都分了一塊地,讓他們學習耕種、除草、收割等。為了激發孩子們耕種的積極性,他還讓孩子們開展種花生比賽,看誰種得最好、收得最多。只要發現哪個孩子偷懶了,馮玉祥就批評他們說:“少爺、小姐是廢物,你們可不要做廢物哦!”
雖然讀書不多,文化水平較低,但馮玉祥還是會看一些古書,并用古書中的話語教育子女:“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以此來教導孩子們,要想成大器,就必須吃得了苦,先在苦日子里熬一熬,磨煉一下意志,這樣以后才能不畏險阻,有所成就。
馮玉祥在西北任邊防督辦時,他的哥嫂來看望他。當他們看到馮玉祥的長子洪國和次子洪志一個在學木匠,一個在放羊,便責怪馮玉祥太讓孩子們吃苦了。馮玉祥便笑著對哥嫂說:“那些整天提著鳥籠子東游西逛,除了吃喝嫖賭再無別的本事的人,好一點的,是個廢物;不好的,便是國家和民族的敗類。
我們家可不能出那樣的‘少爺’啊!我希望他們能知道創業的艱辛,所以就讓他們多嘗嘗吃苦受累的滋味,不要忘了做人的本分。”哥嫂被說得啞口無言。
在馮玉祥的嚴格教導下,他的幾個孩子日后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家教家風感悟
為了讓孩子們不成為“少爺小姐”“廢物點心”,馮玉祥也是煞費苦心,不僅教育孩子們多參加勞動,還刻意讓他們做一些木工、放羊等粗活,目的就是磨煉孩子們的意志,鍛煉他們的吃苦能力。
然而,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自己小時候走過的彎路、吃過的苦、經歷過的挫折都不希望孩子再一一去經歷。出于強烈的補償心理,往往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想要給孩子最多的愛、最好的物質條件,想盡己所能地教育和保護孩子,給孩子一個安逸、順暢的人生。
愿望總是美好的,現實卻很可能會與愿望相悖。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孩子在心智上難以獲得有效的鍛煉和成長,抗壓能力也很脆弱,未來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會被壓垮,甚至走向歧途。
因此,即使擁有富裕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的那樣:“讓孩子動手,親自參與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的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1.吃苦不可怕,勞動讓人有尊嚴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有一項是萬萬不可缺的,就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在戰爭中摸爬滾打的馮玉祥對此自然再清楚不過了,因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鼓勵孩子自己做事,不要怕吃苦,不要怕挫折。多經歷一些磨難,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形成堅定的性格。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然而多數孩子最后都沒能獲得成功,為什么?原因就在于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吃苦耐勞、堅持到底的決心。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個人都要經受優勝劣汰的考驗,這種考驗不僅是智力上的,更是意志和毅力上的較量。孩子吃不了苦,遇到點挫折就退縮、放棄,自然也收獲不到成功的果實,最終可能就真的淪為“廢物點心”了!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并讓孩子明白:吃苦并不可怕,勞動也不可恥,相反,在任何時候,勞動都是一件光榮的事,不僅能磨煉我們的意志,更能為我們贏得尊嚴。
2.父母主動和孩子一起吃苦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只會享受的父母也難以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父母就需要和孩子一起吃點苦。
其實,日常生活中可以與孩子一起“吃苦”的機會很多。比如,早晨和孩子一起參加晨跑,或一起打球、一起游泳,這樣既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又能為孩子做好榜樣。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早晨不想起床去上學時,父母不遷就孩子,而是與孩子一起頂著寒風,送孩子去上學。父母和孩子一起跑步,孩子跑一半跑不動,想要放棄了,父母不停鼓勵,并最終陪孩子一起跑到終點。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孩子的意志力和毅力,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
3.不要為了吃苦而讓孩子吃苦
有些父母一聽說要訓練孩子的抗挫能力,就開始對孩子進行簡單粗暴的“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訓練,比如,大冷天非要讓孩子用冷水洗澡;烈日炎炎,非要讓孩子出去跑五公里……還有些父母,雖然家庭條件不錯,但卻對孩子十分苛刻,物質上對孩子極其吝嗇,還美其名曰為“窮養孩子”,讓孩子吃點苦頭,將來才能成大器。
其實這樣的苦難鍛煉毫無意義,孩子不但難以堅持,還可能傷害到身心健康。因為在身體和心靈匱乏的情況下,孩子是很難跨越發膚之痛而去體會所謂的堅忍不拔的,甚至還可能適得其反。
上一篇:別在一些瑣事上過分浪費時間
下一篇:別讓手機偷走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