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少年時代,孔子就很好學。孔子剛剛3歲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教他讀書識字,4歲時,他已會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孔媽媽問孔子:“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孔子說:“都記住了。”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子和哥哥睡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鉆入被窩后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孔子說:“我已經練了很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感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于是,小孔子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起字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后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干大事啊!”孔子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
到了晚年,孔子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的,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做成的繩子編連在一起。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把編連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人們常用“韋編三絕”來形容讀書勤奮。
正是靠著“勤奮”二字,孔子成為了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正所謂“天才來自勤奮”。
名人箴言
圣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
上一篇:威爾遜的成功之路
下一篇:孫叔敖鋤打兩頭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