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做鳳尾
有個朋友對我說:“這輩子我寧可做雞頭,也不做鳳尾。”當然,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是存在層次差異的。人們被分為三六九等,并不是封建時期特有的產物,也有智慧和文明水平的差距。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并不是誰特意把我們分成了幾個等級,而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自然規律形成的。
朋友說他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我覺得也并非沒有道理,既然不能在鳳凰堆里風光體面,何不在雞群中當一只精神的大公雞呢?但是再一想,這真的是好的奮斗方式嗎?
很多年前,我們班上來了一位同學,他不是因轉校來我們班,也不是學習成績不好,而是校長把他從全校最好的班級里調到了我們普通班。那個時候,我在普通班里的成績是很中等的水平,他來到我們班里直接就是第一名,甚至成績超過我們班原來的第一名50多分。他剛到我們班的時候,全班同學都很好奇,四處打聽他為何被調離原班。
最后得知,他在好的班級里,學習成績拼不過別人,心理出現了問題,經常和老師較勁,還說什么自己要是在普通班里肯定當第一名,還能恢復自信。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校長經過深思熟慮把他調到了我們班。當時我們都比較單純,以為他的到來能夠幫助我們把學習成績帶上去。班里有幾個平時喜歡學習的同學就開始找他問問題,可他不但不耐心教別人,還揚言說:“給你們講題簡直就是在浪費我的時間。你們找別人問吧。”可能是在最好的班級里受了刺激,想在我們班做出點成績,他幾乎從不浪費一分一秒,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專心做題,不放過每一分鐘和老師接觸的機會,總是圍著老師問各種各樣的題目。
久而久之,我們大家對他都敬而遠之,但奇怪的是,他每天這樣努力,考試成績卻大不如以前,他又責怪我們沒讓他有個安靜的學習環境,要不就說普通班的老師講課不怎么樣。總之,他從原來的不想做“鳳尾”又變成了不想做“雞頭”,但是校長這一次并沒有因為他的想法而把他調離我們班,因為校長早就看出是他的心態出了問題。
如果一個人的心態出了問題,即便待在非常好的環境里,也會覺得處處不如意,心態好的人,不管待在哪里,都覺得是天堂。
其實,俞敏洪說過,我們做人一定要做“鳳尾”,但是做事一定要做“雞頭”。做人,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人也有很多,如果你能夠和有用的人做朋友,那么即便你是他們當中最末的那個,品位也一定不會太次。只有學會了做人,才能學會做事。只有當我們獲得了生活中較高的品位,才有長遠的目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然后才有可能做事情。而做事情一定要有創新,能把事情調配得恰當,必要的時候,找那幫可靠的“鳳巢”里的朋友幫忙,就算不能成功,也不會失敗到哪里去。
真正做到當“鳳頭”的人少之又少,即使你在這方面是“鳳頭”,在另一個領域,你也有可能是“雞尾”,所以我們不能自滿,要多去結識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勝過自己的人,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死好面子,因為只有先當“鳳尾”,才有可能做到“鳳頭”。
所以說,做人“寧做鳳尾,不做雞頭”才是智慧的選擇,如果真想處處當仁不讓,就要在事業上和所有對手一決高下了。
上一篇:如果人生重新來過
下一篇: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