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去主動求知、探索,以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形成對事物系統、全面、完整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會產生愉快的精神體驗,進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年輕人們所敬仰的摩西奶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她告訴年輕人,人到底該在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并沒有誰明確規定。如果我們想做,就從現在開始。
事實上,摩西奶奶之所以在繪畫上有如此造詣,也是因為興趣所在,興趣讓她有源源不斷的動力,進而能做到幾十年如一日,最終自學成才。
而現實生活中,一些年輕人在人生發展的道路上,卻把命運交付給別人,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他們忽視了自己的內在潛力,看不到興趣的強大作用,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知道未來的路在哪里,于是,他們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天,甚至在充滿各種誘惑的社會大潮中迷失了自己。事實上,如果你能準確地定位自己,認清自己,看到自己的興趣,那么,你就能充分挖掘到自己的內在動力,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你就會做回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對姚明這個名字耳熟能詳,然而,不為人知的是,他在籃球事業上的輝煌,也來自于他成長過程中的興趣。然而,他的興趣并不是一開始就鎖定在籃球上。他曾經說過:“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跟著興趣走。”
在姚明小的時候,他和很多同齡的男孩一樣,喜歡槍,喜歡玩游戲,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后來,他開始喜歡看書,尤其喜歡看地理方面的書籍,他的父親說,有一段時間姚明還對考古發生了興趣,再往后,喜歡做航模,他第一次在體工隊拿了工資,就去買了航模回來自己做。再后來,他就喜歡打游戲機了。
姚明的家庭是民主自由的,尤其在他的學習上,他的父母從來不逼迫他,而是以啟發施展為主,重視培養他的興趣。而這種方式讓姚明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長大之后,每當有人問起他的童年,他都會說:“我是玩過來的,沒人逼迫我學習。”
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當年的老師、教練以及小伙伴都說,其實剛開始他并不喜歡籃球,對當年的他來說,籃球只不過是一種游戲。
而直到他9歲的時候,姚明才開始對籃球有點興趣。到12歲時,他已經非常喜歡打籃球這項運動了。父母把他送到上海體育學院,他在那每天都要打幾個小時的籃球。姚明由于離家的路途比較遠,選擇了住校。這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打籃球,他對籃球越發專注了。
姚明最喜歡的球員有三個,他們是阿瑞維達司·薩博尼斯、哈基姆·奧拉朱旺和查爾斯·巴克利,姚明還坦言他曾用“薩博尼斯”作為網名。
薩博尼斯是姚明剛開始打球時的偶像。姚明喜歡薩博尼斯打球的方式——嫻熟地運球,用不可思議的方式把球傳給空位的隊友,精準的中遠距離投籃。每當他在場上時,他都會效仿他的偶像打球的方式。
后來,姚明很關注當時的休斯敦火箭隊。這支球隊以另一個敏捷的大個子哈基姆·奧拉朱旺為首,1994年和1995年連續兩年贏得NBA的總冠軍。姚明迷上了這支球隊,也非常崇拜奧拉朱旺。這些都使姚明對籃球更感興趣,也使他打球的動力更足。
姚明因對籃球的興趣而成為偉大的球星。從姚明身上,我們可以發現,興趣能對一個人的成長、個性發展乃至人生路途產生很大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讓興趣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興趣的產生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我們若想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就必須做到:
首先,你可以從培養自己的好奇心開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未知的事物,很多人對這些未知事物都采取一笑置之或者漠然的態度,而實際上,這正是培養我們興趣的關鍵部分,沒有好奇心,就沒有探求的欲望,也就談不上興趣,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美麗的彩虹,那為什么會出現彩虹呢?真的是天女所為?要解除這些問號,就需要你進一步查看相關書籍,了解這些知識,興趣的開端也就這么產生了。
其次,你需要保持持續的熱情。
有些人的確有好奇心,但總是三分鐘熱度,比如,他們喜歡彈琴,但持續不了一個月。這樣,即使你再有天分,你的彈琴技巧也不會進步。可見,要培養一份興趣,就要保持持續的熱情,每天進步一點,你就會把這一興趣變成生活習慣,長此以往,你自然會有所提高。
當然,無論做什么事,最怕的就是蜻蜓點水、不求甚解,生活中,一些年輕人興趣愛好廣泛,但卻做不到精益求精,這又怎么能真正讓興趣發揮作用呢?可見,興趣不只是對事物表面的關心,更需要我們不斷培養,不斷參與,并貴在堅持!
上一篇:自律,才能更優秀
下一篇:讓我自己來吧——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