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點睛之筆】
稷下學宮是歷史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
【經典解讀】
“稷(jì)”是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學宮”是因為位于稷門附近而得名。
戰國時期,文化上一度發達的魯國逐漸衰落,很快就被南方的楚國滅掉了,齊國成為了東方大國,并繼承了魯國的文化傳統。田齊的第三代國君桓公午(不同于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四處招攬人才,在國都臨淄設稷下學宮,并將學者封為“大夫”,也稱“稷下先生”?!梆⑾聦W宮”是齊國的文化圣地,各流派學者均在此講學研討,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其中著名的學者有孟子、荀子、淳于髡(kūn)、鄒衍、田駢、申不害、慎到、接予、環淵、季真、彭蒙、尹文、田巴、兒說、魯仲連、鄒爽等,荀子還被齊襄王任命為“祭酒”?!梆⑾聦W宮”對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稷下學者總是針對當時的熱點問題闡述政見。他們學識淵博,長于分析問題,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窮盡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學術性。稷下學宮具有培養人才、傳播文化知識的性質,被后人稱為“田氏封建政權興辦的大學堂”、“齊國的最高學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
上一篇:國學《我國第一所官修寺院——白馬寺》賞析
下一篇:國學《攤丁入畝的政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