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裴(péi)
197 裴(péi)
【尋根溯源】
裴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源自嬴姓,為伯益之后。伯益的后裔有個叫飛廉的,他的裔孫被封于蘋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稱為蘋氏,至六世孫為蘋陵,他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山西省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經離開了蘋邑,稱為裴姓。二是來自周朝秦國,以城邑為姓。秦國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稱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為侯爵,并被封為裴鄉(今山西省聞喜縣的裴城)的首領,稱裴鄉侯,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后世子孫便以封邑為姓,稱裴姓。三是來自春秋時晉國,以地名為姓。晉平公將顓頊的一個裔孫封到裴中(今陜西省岐山縣北)那個地方做首領,這位首領被稱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為姓,稱裴姓。
【變遷分布】
早期居住在山西、河南,秦漢以后在河東聞喜形成裴氏望族。漢唐之間,河東(今屬山西)裴氏人才濟濟,尤其是南北朝時期,裴氏多居高位。移居東南地區的裴氏盡管已經世居多年,依然號稱“河東裴氏”。唐宋以來,在江蘇徐州,河南洛陽、濟源、徐師、光山,山西夏縣、稷山、聞喜、曲沃、原平,陜西西安、渭南、子洲,河北魏縣、灤縣,四川成都、中閬、雙流,以及遼寧、內蒙古、廣東等地均有裴氏分布。
【名人薈萃】
裴楷:西晉時期重要的朝臣。河東郡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儀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時稱“玉人”,博涉群書,尤精《老子》、《易經》。官至中書令。
裴度:唐代杰出政治家,大臣。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憲宗時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鎮。元和十二年,督師破蔡州,唐代藩鎮叛亂的局面暫告結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風烈”的贊美。
裴松之:東晉史學家。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著有《三國志注》。
裴行儉:唐代名臣。降州聞喜人(今山西聞喜人)。高宗時官至禮部尚書,兼右衛大將軍,封聞喜縣公。高宗立武昭儀(見武則天),行儉私下和長孫無忌、褚遂良議論,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護。他善于識拔人才,軍中提拔的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等,都成為一代名將。著有文集20卷和《選譜》。子裴光庭,開元晚期宰相。
上一篇:百家姓《滑(huá)》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陸(lù)》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