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南沿海多山。山水儼然是我家鄉(xiāng)的骨血了。平原缺乏。因而吃飯便成了家鄉(xiāng)人千載百代最大的人生學(xué)問。
那條流經(jīng)大半個縣的水路,蔓延145公里,是甌江下游最大的北支流,分大小源發(fā)端于括蒼山系兩個不同的山岳,至中游匯流。到了一個名叫潮際的村莊后,水便漸寬漸深,且渾濁了,那是因為東海的潮汐所致。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條名叫楠溪的江脈,走出深閨,聲名鵲起,成了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楠溪江據(jù)說以水秀、巖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著名。一個作家曾寫道:我可以負責(zé)地向全世界宣告,楠溪江是很美的。很美的當然還包括那些掩映在香樟、古柏和綠竹林中的古老村落。由于偏安一隅,遠離戰(zhàn)火,故元明時所蓋的房子,至今依舊。清華大學(xué)陳志華等花了十年工夫?qū)懗龅摹堕杏喂糯迓洹芬粫Q其囊括了商品社會前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所有的建筑式樣。《申遺預(yù)備清單》上說:楠溪江古村落其聚落形態(tài)與自然山水的天然融合,人工美、社會美和自然美高度和諧,在中國建筑史、規(guī)劃史的研究上具有極高價值。其建筑風(fēng)格及其文化內(nèi)涵,前可追溯至?xí)x人風(fēng)范特別是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詩魂,后則孕育了以葉適為代表的一批理學(xué)大師。其內(nèi)含的人文精神,對當今建筑頗具啟發(fā)意義。
在我們這些游子的眼中,這條江及其兩岸的古老村落,是我們童年生活真趣的所在。
我的老師林冠夫在他晚近的詩作中有過這樣的想念:
闊別家山四十年
長依北斗望南天
異鄉(xiāng)縱有佳風(fēng)日
心系楠溪一水邊
畢恭敬止的桑梓情念。
為旅游,楠溪江便生出很多傳說。如綠障山是謝靈運山水詩的搖籃,陶公洞是山中宰相陶宏景修道的福地……還有一門五進士,三代四公卿;什么司馬宅,平章府,十八金帶云云,卻大抵無從稽考。上世紀初,在我們楠溪江上游的大源流域,很是出了幾個有影響的革命者:謝文錦,李得釗,胡識因……相比之下,小源的人顯得更內(nèi)斂隱忍:出過中國政法大學(xué)的校長,北大、社科院的好幾位教授……而我的老師林冠夫,就出生在小源流域一個叫林山的小村落。
大概是在小學(xué)五年級的時候,我所讀的那個郊區(qū)小學(xué),聚集了幾個愛好古詩詞的老師,他們互相酬唱又彼此互不服氣。只是對高志遠老師的詩作,頗為認同。問其原由,說,林冠夫看過。至于林冠夫如何評判,則語焉不詳。我很驚訝:林冠夫,何方神圣?校長程明龍壓低聲音說:“不得了,大文豪,在中央!”
那是1975年,林冠夫先生的確是在文化部的某個部門。
我生也晚,在楠溪江下游一個巴掌大小的村莊,度過了十三個無憂的歲華。原本,與遙及百里的小源林山以及少年即負笈遠游的冠夫先生,不可能有什么特別的交集。一個偶然的機緣下我們相遇了。
二
大概是1980年一個草長鶯飛的日子,我們班突然來了一個新同學(xué),長發(fā),面容清秀,卻帶著一副很夸張的大黑框眼鏡,見什么都覺著新奇,不停地問這問那,一口純正的京腔。那時候,高考臨近,同學(xué)們幾乎都在憋著氣讀書,教室里彌漫著山雨欲來的氣氛。只有他一個人優(yōu)哉游哉,一臉的無所謂,一臉的心不在焉。有同學(xué)悄悄告訴我說:“北京來的,叫林曄,聽說他父親在文化部,大學(xué)問家。”
“誰啊?”我裝作一副滿不在乎的神態(tài)。
“好像叫林什么夫。”
“是不是叫林冠夫?”
“對,對,就是這個名字。”
“哦,我知道,林冠夫,寫詩的。”
那同學(xué)似乎還想透露一點什么,或者想打探一點什么,我受不了他那副神神秘秘的模樣,不耐煩地把他攆走了。
那時候,我正遇到一個問題,如何鑒別文章的優(yōu)劣?我差不多問遍了學(xué)校的每一個語文老師,得到的回答幾乎都不知所云。后來我又小心翼翼地請教了縣里幾位所謂的“大文人”,其中一位說,這是一個文學(xué)鑒賞問題,屬于文藝理論的范疇,上大學(xué)中文系以后就知道了。
我很猶疑,我的老師大都出自杭大中文系、蘭大中文系、華師大中文系,他們怎么解釋不清呢?
不過,林冠夫肯定知道。我想。
也許是一個16歲少年無知的自負,或者出于一份莫名其妙的自卑,我硬是裝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態(tài)不與林曄接近。好幾個星期過去,他與全班同學(xué)幾乎都混熟了,而我還挺著,一臉的無所謂。
突然有一天下午的自修課,林曄向我走來。開始,我還以為他是來找我的同桌。直到他站到我的面前,樂呵呵地叫著我名字的時候,我才突然感到驚訝。我直愣愣地站起來,驚喜,感動,并且不知所措。
他說:“我們出去走走吧。”
我馬上同意了。
那天,在學(xué)校旁的田埂上,我們走了很久,坐了很久,我們的話題海闊天空……
他說:“我第一個就注意你了,你語文老逃課,你的東西我也看過,仿寫的那些四六駢文,挺好。”
唯獨,我們沒有談起林冠夫。
我們馬上變得十分親密了,友誼像春草一樣在我們心中漫無邊際地生長,那是一個多么適宜于生長友誼的年齡呵。
不久,也就是高考之后,林曄就要返京了,就要回到他父親身邊。盡管我們心里都明白,我們很快會見面。我們還那么年輕,還有那么多富裕的時間,我們肯定會走到一起。但是,我還是在贈別的留言里,寫下了江淹那句最著名的話: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未來怎么可能預(yù)料?實際上,當我們再次見面,已是八年之后,我都已經(jīng)是一個男孩的父親了。
1988年3月,我到中國社科院文學(xué)所進修。同是春天,北方的世界可見不到什么鶯飛草長。乍到一個人地兩疏的城市,寂寞而且孤單。我反復(fù)給他打電話。終于打通了,他卻急急忙忙說:“我馬上要到陜西采訪,沒時間見面了,你快到我家,找林冠夫。”
我當然沒有馬上去,一個在我心目中如此尊敬并且素昧平生的長者,我豈敢冒昧,我誠惶誠恐。
三
我終于還是去了,但我已記不清與冠夫先生最初相見的情形了。畢竟,都快二十年過去,或者原本就非常平淡。一次尋常的見面,能留下什么呢?
倒是他們的那個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一個大教授,居住環(huán)境竟然那么簡陋。書柜是舊的,書桌是舊的,藤椅看起來搖搖晃晃。
那時候,我在社科院文學(xué)所的主要課題是“近現(xiàn)代中國文藝思潮的轉(zhuǎn)型與流變”,因此魯迅自然成了我關(guān)注的重點。但那時我還僅僅停留在“啟蒙者魯迅與文學(xué)家魯迅”的層面,我還沒走進他的“于天上看見深淵”……
帶著課題中的疑問,我再次拜訪了冠夫先生。再也沒有第一次見面時的拘謹、靦腆和陌生感了,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
我談到,在明暗之間,在絕望之后,面對“無物之陣”,《野草》時代的魯迅為什么沒有成為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沒有成為伍爾芙、茨威格們,沒有變成一個存在主義者,這很值得琢磨。這可能既與嚴酷的現(xiàn)實有關(guān),更不排除千年賡續(xù)的文化統(tǒng)緒所滋養(yǎng)的東方情感——“創(chuàng)作,總根于愛”,“前面雖然是墳,但總還顧念身后的那些野百合、野薔薇”,換言之,跟“天人合一”的精神有關(guān)。《朝花夕拾》里那些回憶鄉(xiāng)情的文字,就是確證。而“女吊”與“無常”,包括“眉間尺”們,則表達了他與絕望抗爭的決絕和凌厲。在超越了絕望之后,這位“骨頭最硬的”、“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戰(zhàn)士,以其匕首投槍般的雜文,對民族的精神死敵展開最深沉堅決的斗爭——“一個都不寬恕”——從而完成了自己,完成了作為“民族魂”的根本使命而開辟了新文化的方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魯迅的生命大于他的思想,魯迅大于魯迅文學(xué)……
先生不從事魯迅研究,但他聽了這番話,喟然嘆道:“也許先驅(qū)者的心都是相通的,曹雪芹不也有過同樣的絕望嗎?魯迅評價《紅樓夢》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說得太好了,他是很懂曹雪芹的。”談到這里,他眼睛一亮,好像突然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說:“噯,你為什么不把魯迅同曹雪芹連在一起考慮考慮?他們之間一定會有某種聯(lián)系的。”
1989年4月23日,我把近兩萬字的《癡呆與瘋狂——從賈寶玉到狂人》的論稿交給先生。當時,我只想得到先生真正的批評,還不敢去想這篇習(xí)作的出路。然而,1990年第2期的《紅樓夢學(xué)刊》竟將如此稚嫩的文字發(fā)表了。我很吃驚,便打電話給先生,感謝的話竟一句都說不出來。先生卻在那頭哈哈笑著,說:“還有五百塊稿費,聊備無米之炊。”天知道,我那時候的月薪才只有79塊5毛。
后來,在一些公眾場合,先生多次提及:我與凡平,時隔十年,在同樣的刊物,相同的位置,發(fā)表過同是關(guān)于賈寶玉思想的文字。我的《毀僧謗道與懸崖撒手》,放在《紅樓夢學(xué)刊》第二篇,首篇是當時的文化部長茅盾;而擺在凡平前面的,則是王蒙部長……
是的,我與先生,還有很多的相同之處。譬如,我們都是喝楠溪江水長大的,都是最小的獨子,都有很多的姐姐和一個無憂的童年,而后來的道路,也都經(jīng)歷坎坷。
但我只想對先生說:楠溪江的水是不同的,小源的清澈與下游判若涇渭,那是“濯我纓”與“濯我足”的不同呵!
四
師承是好的,它使學(xué)術(shù)得以賡續(xù)綿延。然而,更為難得的是,當有師承而無門戶之見。
1992年,我到北京廣播學(xué)院念書。兩年時間,幾乎所有的周末我都跑到先生那里。在似乎不經(jīng)意的聊天中,先生把有關(guān)佛學(xué)知識特別是禪宗文化傳授給我。有一次,談到慧能,談他的“不立文字”和“不能說破”,我忍不住了,就談起了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先生說:“這很像啊。”是的,我也覺得。但過了不久,先生遞給我一本鈴木大拙的《通往禪學(xué)之路》,說:“還是不同,是貓與老虎的不同。同屬貓科,可見了人,一個溫順媚態(tài),一個則怒目金剛……”
先生在復(fù)旦十年,在朱東潤和劉大杰的門下主攻六朝和唐宋文學(xué)。但他后來因何轉(zhuǎn)向“紅樓”,似乎不曾談及。在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整個中國文化界都噤若寒蟬。先生似乎說起過干校生活,在瑟瑟寒風(fēng)中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種種。他表達過對他人的同情,只是對于自己,片言未及。他以一個藹然長者寬厚的微笑,將既往輕輕抹去。
有這樣一則寓言,叫《梨樹的遭遇》。說一個老頭冬天砍門前梨枝為薪,年復(fù)一年,果實漸稀,老頭懊悔不已,但到下個冬天斷薪時又依然故我。最后作者寫道:也許有人會責(zé)怪梨樹,你為什么冬天不結(jié)果呢?
這篇寓言很著名,寫在上世紀50年代。《梨樹的遭遇》后來還成為一本寓言集的書名,被選入《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譯成多國文字。但是你絕然想不到,這竟然是先生初中時的作品。
從另一個角度,這不也反映了先生的某種想法?哪怕冬天,也要結(jié)出累累碩果。
對于學(xué)術(shù)界的種種,先生其實顯得特別無所謂。他曾以自嘲的口吻談及自己,說自己是個迂闊中帶疏狂的書生,有書可讀,其他什么都不在乎。這當然是夫子自道。
先生曾與我說起這樣一個故事:在他老家,有個人以捉鱉為生,且精于此道。但每天只捉一只,有人勸他:“你為什么不多捉幾只?”
“干嘛?”
“多捉多賺錢啊!”
“賺錢干嘛?”
“賺錢還不是好事,有錢才能過上好日子。”勸者顯然生氣了,“你看你,一個人,也沒有老婆,沒有孩子……”
“我這樣的日子難道就不好嗎?”
……
我和先生都是山里人。我們的家鄉(xiāng),地少,人多,且旱澇頻仍,生計極為艱難。百姓因此現(xiàn)實趨利,講求事功。但是,從這塊土地上生長并向水一樣流到外面、接受先進文明洗禮的人們,卻往往富有超越感。他們?nèi)缟揭粯樱B強地固守著自己的精神信念,自己的心靈家園。他們幾乎都是很純粹的讀書人。蘇步青是這樣,夏鼐、夏承燾是這樣,唐湜、林斤瀾是這樣……不只是林冠夫一個人,在他的前前后后,我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這些文化精英在世俗生活中躍上了普通人不曾企及的境地,極目遠眺,為人類的美好而凝眸。
冠夫先生常常說:“我是一個堂吉訶德。我真的有點像那個同風(fēng)車作決斗的過時了的騎士。”
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fēng)扁豆花。
前不久,他又回到家鄉(xiāng),一頭的白發(fā),語速緩慢,且酒量大不如前。是的,先生也已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了,而我,遠看近視,近看老花,似乎有情的一切都將老去。但是,楠溪江的水仍在流淌,以不知疲倦的腳步,經(jīng)甌江流到天邊。
上一篇:禾源《歌謠唱到汨羅江畔》
下一篇:王永軍《滄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