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作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生于巴黎的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喪父,長期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德語教師,母親信篤天主教。薩特19歲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攻讀哲學。結識了西蒙娜·德·波伏瓦*,并成為終生志同道合的伴侶。1929年高師畢業(yè),任哲學教師。1933-1934年薩特在德國柏林的法蘭西學院學習。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薩特應征入伍。1940年德軍入侵法國,他被德軍所俘。1941年獲釋,離開戰(zhàn)俘營,回到法國并參加了法國地下抵抗組織;同時為地下刊物撰稿。薩特是法國戰(zhàn)后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文學的倡導者。1938年發(fā)表了他的代表作《惡心》*,獲得很大成功,使他成為一個知名的作家。這部作品是以文學形式來闡述他早期存在主義*哲學觀點的重要作品。薩特作為哲學家,1943年發(fā)表了《存在與虛無》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述了他的哲學思想。1946年發(fā)表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給自己的存在主義以一種新條件下的人道主義的解釋。
薩特作為存在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哲學把“存在”當作第一性。認為“存在”就是“人的實在”,即“自我”、“自我精神”或“主觀性”。他把存在分為兩類:一類叫“自在的存在”,指外部世界;一類叫“自為的存在”,指人的自我意識。他認為,自在的存在是一片混沌,是一個巨大的虛無,它沒有原因,沒有目的,它是偶然的、荒誕的。自為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外部世界只能作為自為世界的“阻力”而存在,只有通過作為自為世界的人的存在才有意義。薩特提出了一個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即“存在先于本質(zhì)”。這是人區(qū)別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特征,因為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本質(zhì)先于存在”。他說,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場,然后表明其自身。人之初是空無所有的,只是一種單純的主觀性存在。人的本質(zhì)以及各種社會特征等一切都是自由主觀性按照自己的意志自行創(chuàng)造的。薩特認為,自我是孤獨的。因為不僅上帝不存在而且在他的身內(nèi)身外也都沒有可以依仗的東西。他同海德格爾一樣也強調(diào)“煩”、“孤寂”和“絕望”。薩特還認為,自由是一種選擇與否定選擇的自主權,它的基礎是自我,自我的意志是絕對自由的。因而自我行為的選擇是沒有任何因果關系,沒有任何客觀必然性束縛的。這實際上就是純粹主觀的情感意志自由。他自五十年代后期起,竭力企圖把自己的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建立一種“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薩特作為文學家,他認為文學應該恢復其固有功能——社會功能;他主張作家要推動現(xiàn)存社會的發(fā)展,采取積極介入的立場。主要作品有:小說《惡心》(1938)、《墻》(1939)、《自由之路》第一、二卷《懂事的年齡》、《延緩》(1945)、第三卷《心靈之死》(1949)等,劇本有:《禁閉》(1944)、《死無葬身之地》*(1946)、《恭順的妓女》*(1946)、《骯臟的手》(1948)、《錯蹤復雜》(1948)等。其他政論作品有:《存在與虛無》(1943)、《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圣熱奈,逢場作戲的角色和殉道者》(1952)、《亨利·馬丁事件》(1953)、《辨證理性批判》(1960)等。
1955年薩特與波伏瓦訪問了中國。1964年他拒絕接受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他的諾貝爾文學獎金。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只舉行了簡單的葬禮,但有成干上萬的巴黎市民涌上街頭,為這位作家送葬、作最后的告別。
上一篇:薩洛特,娜塔麗婭作品分析
下一篇:蒙塔萊,埃烏杰尼奧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