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建國
也只有沿著堅硬的環節
向天空
步步高升
才是你不變的志向
也只有綠
才是你一生想說的
那句話
在忠臣傳里
才能讀到
茹冰飲雪
終于成為你生命的全部
雖然偶爾你也喜歡化裝
穿好一襲墨衣
去鄭板橋畫里
雖然風善用所有構陷的話
攻擊你細瘦的影子
即使最冷的朝代
你仍然筆直堅持
站在雨里
父母兄弟都是
這樣的個性
永遠硬著頭顱而
不肯破裂
渡也
臺灣現代派詩歌是國民黨文化封鎖政策下開放的畸形花朵,它建立在文化的廢墟之上,割斷了漢文化及新詩的源遠流長的根:傳統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豁然倒塌,懷疑精神泛濫成災,一塊信仰的荒原出現了,無家可歸、無所適從的痛苦與惶恐,使他們饑不擇食乃至飲鴆止渴,成為皈依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忠實信徒。表現在詩歌上則是他們熱衷于呈示所謂的“二十世紀情緒”,一種流行的時代病,如現代人的蒼白、虛無、平庸、卑瑣、郁悶、孤獨、憤怒、無望、淫亂、墮落、懼怖……詩歌園地蓬勃開放的是黑色的花朵,崇高的意識、永恒的信念、背負十字架的偉大受難則被逐出詩國。在這一片精神的沙漠中,渡也的《竹》峭然挺拔,以明朗清新的風格,唱出了不媚于俚俗,不屈于淫威的竹的頌歌,實乃難能可貴。
《竹》是一首我國古代詩歌中常見的那種托物言志詩。在這首詩里,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了“竹”以崇高的品質和性格:向上進取的“不變的志向”、倔強不屈的生存意志、“茹冰飲雪”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即使最冷的朝代”“仍然筆直堅持”的堅貞不屈的品格。“在忠臣傳里/才能讀到”和“父母兄弟都是/這樣的個性”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詩人筆下的竹正是魯迅《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一文所說的中國脊梁式人物的寫照。
在精神的廢墟上,詩人不憚鄙陋,試圖搭起信念的支架,呼喚崇高、永恒及完滿人格的復歸,在一片絕望的喧嘯與唏噓聲中,唱出了昂揚進取的變調,這本身不也正是不媚于俗的“竹”的精神嗎?
上一篇:知識分子
下一篇:縱使這世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