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唐宋散文鑒賞
某啟①:昨日蒙教②。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③,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④多異故也。雖欲強聒⑤,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⑥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⑦、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⑧,難壬人⑨,不為拒諫。至于怨誹⑩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11}?盤庚{12}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13}至。
【注】
①某啟:古時書信開頭格式。某,是人名的代字,為了簡便,起草寫作“某”。此處意思是:“安石陳述。”②蒙教:承受教誨。這是收到司馬光的來信《與王介甫書》的客氣話。③君實:司馬光的字。時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游處:同游共處,指朋友往來交好。④所操之術:指彼此所主張的政治上的一些做法。操,持。術,方法、手段、策略。⑤強聒(guō郭):勉強說給人聽。聒,喧擾,嘈雜。⑥反復:指書信往來答辯。⑦侵官:侵犯原來官吏的職權。⑧辟邪說:批駁錯誤言論。⑨難壬人:斥責巧言獻媚的奸佞之徒。⑩怨誹:抱怨和誹謗。{11}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12}盤庚之遷:盤庚是殷代的中興之君,他即位后,將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亳之殷地(今河南安陽),曾遭到全國上下的反對埋怨。{13}向往之至:指仰慕到極點。此處是恭維的話。
自古以來,一些力圖富國強兵的變法,往往都會遭到傳統勢力的阻撓。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春,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他針對北宋王朝存在的弊政,提出變法主張,在理財、整軍兩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卻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第二年,當時任翰林學士、右諫大夫的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長信,列舉新法的種種弊端,要王安石放棄新法,恢復舊制。
面對反對者的興師問罪,王安石用這三百多字的短信回敬了司馬光,簡潔有力地駁斥了司馬光錯誤的保守觀點,并表示了自己革新政治的堅定立場與決心。文章寫得言簡意賅,謹嚴銳利,表現了王安石一向雄健、慎密的論說文風格。
全文分為三部分,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進行合情合理的辯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最后表明態度,不失贈答之禮。對司馬光加給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怨謗”五個罪名逐一作了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
第一部分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作者因與司馬光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他首先交代兩點:一是在私交上,自己與司馬光是“游處相好之日久”的朋友,司馬光對待自己也是“視遇厚”,他們相識、相交多年,互相敬慕,彼此尊重,私人之間不存在矛盾、恩怨。二是在政治主張上,自己與司馬光卻有著原則性分歧,即“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這種政見的不合是不可調和的,不是幾封信就能解決的。所以作者說:“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第二部分是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本文中間一段,針對司馬光來信所提主要論點加以駁復,是信的主體部分。作者每下一語,都能說得對方啞口無言。文章筆鋒犀利,語勢勁健,作者決不引咎自責,表現出對實行新法抱著極大的信心。作者首先提出辯論要明確一個前提,即:“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先把名義和實際關系弄明確,是非自然清楚。司馬光在信中指責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項。于是,作者連用了四個“不為”的排比句式,擺事實、講道理,將這幾個罪名一一逐條申辯,說:“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作者理直氣壯,斬釘截鐵地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一一正名,使得司馬光所加的每一個罪名都不符合實際,不能成立。
第三部分,作者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最后一部分是書信常規的結束語。
王安石這封信,有力地駁斥了司馬光對新法的歪曲和誹謗,揭露了頑固派的腐朽本質和守舊面目,表現了王安石把變法運動進行到底的堅強意志。
后人評論
吳汝綸:“固由傲兀性成,究亦理足氣盛。故勁悍廉厲無枝葉如此。”(《古文辭類纂》卷三十)
上一篇:《王安石·書李文公集后》唐宋散文鑒賞
下一篇:《王安石·答曾子固書》唐宋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