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晏子春秋·狐白之裘(諫上·二十)》原文鑒賞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①。公被狐白之裘②,坐于堂側階③。晏子入見,立有間。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
晏子對曰:“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聞命矣!”
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令所睹于涂者④,無問其鄉;所睹于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
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釋】 ①霽(ji計):雨止雪停稱霽。 ②被(pi批):通通“披”,穿。狐白:即狐肷(qian淺),狐貍胸腹部及腋下的毛皮,顏色純白,制衣輕暖。裘(qiu求),毛皮衣服。 ③側階:堂的北階。 ④睹(du堵):看見。涂:通“途”,道路。
【今譯】 齊景公的時候,下雪三天不開晴。景公穿著狐白之裘,坐在高堂的側階上。晏子入朝來見,站了好一會兒。
景公道:“真怪呀!下雪三天可是天氣不寒冷!”
晏子問道:“天氣真的不寒冷嗎?”
景公笑而不答。
晏子道:“我聽說:‘古代的賢君,自己吃飽了還想到有的人挨餓;自己穿暖了還想到有的人受凍;自己安逸了還想到有的人受累。’今天國君您卻沒有想到這些。”
景公聽罷道:“好!寡人懂得你的指教了。”
于是下令:散發皮裘發放粟米,用來賑濟挨餓受凍的人。又下令:凡是在大路上看到的,不問是哪個鄉的;凡是在里巷看到的,不問是誰家的;巡行全國計算人數,不必說出名字,都給予賑濟。士人已經有職事的發放兩個月的賑濟,患重病的發給兩年的賑濟。
孔子聽到后贊道:“晏子巧于表明他所想做的好事,齊景公能夠實行他認為好的事啊!”
【集評】 明·楊慎評《晏子春秋》:“一詰(天不寒乎)已令景公肌粟。王風浩蕩,見仁言之利甚。”
民初·張之純《諸子菁華》:“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總案】 這是一篇寓有教誡意義的故事。晏子是位古道熱腸而又善于為國君拾闕補過的賢相。
故事開頭先介紹季節和天氣的情況,這給事情的發生提供了自然的背景,有助于表現生活的真實性。故事發生在天寒地凍的時節,齊景公對晏子說:“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這是有意向晏子炫耀“狐白之裘”,也是他在飽暖之后得意的賣乖。晏子含有責怪之意的反問,使齊景公無言可答。因此晏子用“古之賢者”恤民、惠民之心來教誡景公。當古代人們還沒有力量改變現實生活中的貧富對立、苦樂不均的時候,往往幻想得到來自“仁君”或“賢相”的恩賜和周恤。這是苦難中人們凄然的理想。他們把這種理想寄托在晏子身上。
在晏子故事結尾處,時常綴有孔子或墨子的議論和評贊,這些文字雖不盡屬實,但從修辭方面看,有助于增強故事的莊重色彩,并喚起人們對晏子的敬慕與尊重。
上一篇:《先秦散文·晏子春秋·御者之妻(雜上·二五)》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老子·以道佐人主者章(原第三十章)》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