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西班牙“27年一代”詩人、劇作家。在馬德里修藝術,從事繪畫并小有成功。1922年后,阿爾維蒂開始從事寫作,受現代主義流派很大影響,處女作是詩集《陸地上的海員》(1924),表現對家鄉和大海的熱愛,獲西班牙國家文學獎。之后,阿爾維蒂的創作轉向超現實主義,詩集有《情人》(1926)、《紫羅蘭的黎明》(1927)、《堅石與歌》(1929)、《關于天使》(1929)。此時,他的詩已趨于成熟并產生獨自風格。1927年,他還曾參與籌備貢戈拉誕生300周年的紀念活動。1931-1932年,阿爾維蒂游歷歐洲,羈留蘇聯期間,受到馬雅可夫斯基詩風的影響,創作傾向迅速轉向現實主義。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描寫農民悲慘生活的詩集《埃斯特雷馬杜拉的農民》(1933)上。以后,阿爾維蒂參加了國際革命作家聯盟,并在馬德里的革命作家、藝術家聯盟起重要作用。他還創辦了《十月》雜志。西班牙內戰時期,他與進步作家一起組建馬德里知識分子反法西斯聯盟,創辦雜志《藍色工人服》。他還常到共和軍前線朗誦詩作,這些詩后來集成《街頭詩人》(1938)、《隨時隨刻》(1938)兩本集子。內戰結束后,阿爾維蒂逃亡國外,積極參加國際文化活動。先去法國,后又在阿根廷洛薩達出版社工作。他堅持寫詩作畫,1941年出版了詩集《在石竹花與劍之間》,1942年出版自傳《失去的叢林》和劇本、散文、詩歌的合集《隨時》,以后,出版詩集《潮汐》(1944)、《獻給繪畫》(1945)、《海的時間》(1953)。重要的戲劇有《費爾明·佛伽朗》(1931)。阿爾維蒂在50年代訪問過我國,并對新中國予以贊揚,寫有詩集《中國在微笑》(1957)。1961年以后,多住于意大利。
上一篇:阿爾比,愛德華作品分析
下一篇:阿爾貝-比羅,皮埃爾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