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日本新感覺派*著名作家。生于福島縣,由于父親的職業關系,幼年童年的橫光利一多次搬遷住址。1916年進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文科,開始顯露文學才華。1920年,他與菊池寬相識,把他當成自己的師長。兩年后又結識了川端康成*、今東光*、中河與一*等,共同為菊池寬創辦的《文藝春秋》撰稿。1923年5月,他同時發表了《太陽》*、《蒼蠅》兩篇小說,受到文壇矚目。關東大地震后,西方各種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涌入日本,橫光利一與十多名《文藝春秋》的年輕同人作家另行創刊雜志《文藝時代》,并在1924年10月創刊號上發表《頭與腹》。同時發表的評論家千葉龜雄的文章《新感覺派的誕生》宣告了以橫光利一為首的這一文學派別的產生。《頭與腹》的和以前的《太陽》與《蒼蠅》是新感覺派創作手法成功的實踐。同時,他還在理論上對新感覺派進行了闡發,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堅力量。長篇小說《上海》(1928-1931)是新感覺派風格的最后一個高峰。1930年發表的《機械》表明作者已轉向尋求稱為新心理主義的新手法。之后,又發表了《寢園》(1930-1932)、《紋章》(1934)等長篇小說,作為一個時代的主導型代表作家獲得了極高的聲譽。1936年,他作為《每日新聞》的特派員赴歐洲,半年期間釀成橫光文學的最后一座高峰《旅愁》(1937-1946)。作品借一位旅歐的日本知識分子探討了東西方文化的沖突以及相互影響等重大現實主題。由于《旅愁》連載發表期間正值日本國粹主義甚囂塵上之日,作者的觀點迫于形勢而偏向于強調傳統和日本主義,為此戰后受到了批判。作為一個始終活躍在第一線的作家,橫光利一在小說之外也有卓越的建樹,他的《純粹小說論》(1935)是試圖汲取純文學與大眾文學之長的一家之言。他還寫過劇本、詩歌,有戲劇集《愛的招呼》(1927)等。橫光利一為對抗無產階級文學,積極地從事各種藝術流派的組織工作和創作實踐上的探索,在接受西方現代派,如意識流*、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等影響下,在日本現代文學史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一篇:椎名麟三作品分析
下一篇:歐文,約翰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