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厄內斯特·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著作。1929年出版。
海明威在巴黎時起筆,之后在哈瓦那、基維斯、匹戈特、阿堪薩斯、密蘇里的堪薩斯城、懷俄明州的謝立丹等地繼續創作。在懷俄明州的大角山完成了初稿,回到基維斯后改寫,后在巴黎修改定稿。
小說大意是:1917年,在意大刊——奧地利前線意軍中服役的美軍中尉亨利·腓特立休假后,返回駐扎在離奧地利前線不遠的戈里齊亞的部隊。在那兒,亨利認識了漂亮的英國女護士凱瑟琳·巴克立小姐。亨利向凱瑟琳求愛,也不過是逢場作戲、尋求刺激而已。而凱瑟琳克服對一年前戰死的未婚夫的懷念愛上了亨利。亨利受重傷,轉到米蘭,在這又與凱瑟琳重逢。這次他真正愛上了她,并向她求婚。凱瑟琳不愿放棄現在的工作,因而拒絕了亨利。不久,凱瑟琳懷孕,亨利傷愈再返前線。不想意軍潰敗。意軍官懷疑亨利是德軍奸細將其拘捕起來。亨利被捕后又跳河逃走,找到凱瑟琳。兩人終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憲兵抓逃兵,亨利帶凱瑟琳遠避到中立國瑞士,等待著他們的孩子出世。而結果,凱瑟琳卻在難產中死去。這一打擊,使亨利對一切都看透了,厭倦了。他變成了一個無動于衷的“硬漢”。這部長篇小說通過對亨利與凱瑟琳的愛情悲劇的描寫,指出帝國主義戰爭是使個人幸福再三遭到破壞的根源,表現了一種強烈的厭戰、反戰和絕望、迷惘的情緒。小說標志著海明威創作又向前邁進一步,把以往竭力回避的人的命運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放到重要位置上,著重解決“迷惘的一代”是怎樣形成的這一主題。但消除戰爭的捷徑似乎只有一個,即“永別了,武器!”。所以亨利開小差,而社會主義者波尼羅也開了小差。
小說在藝術上有鮮明的特色。它富于一種藝術的真實感。海明威從親身經歷中提煉小說的創作素材,并把個人的思想感受融注于小說中,實現了他的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原則。人物的塑造,事件的描寫,常常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客觀而真實地表現出時代的病癥:青年一代在戰爭摧殘下的迷惘失望。小說的筆法簡潔凝煉,蘊含較大,呈現著海明威獨特的“冰山”式的藝術風格。小說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段,愛情毀滅的結局與厭戰、反戰的思想情緒交織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悲劇色彩。語言上,作者較少使用形容詞,多用簡單的電文似的短句,繼承了馬克·吐溫口語簡潔明快的傳統。故事的敘述上則是繼承了福樓拜的敘事客觀冷靜而不露聲色的風格,并在冷靜中蘊含濃郁的抒情色彩。
上一篇:《毛猿》作品分析
下一篇:《沉鐘》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