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代表作品。又譯《厭惡》。這部小說是薩特用文學形式來闡述他早期存在主義哲學觀點的重要作品。小說的主人公安東納·羅康丹是個有歷史癖的30歲的單身漢。為了寫法國18世紀冒險家、陰謀家德·洛勒旁侯爵的傳記,他鉆圖書館,遍查歷史資料,弄得精疲力盡,不得不將這項工作放置一邊。羅康丹為尋求和證實他自身存在的價值而感到痛苦萬狀。他從一個自學者按照字母順序遍讀圖書館藏書的做法悟到周圍的人和事的存在毫無道理。一日,他從海濱拾到一塊石子,看到石子的陰陽兩面,突然感到一種“暈頭轉向”和“反胃”的惡心感覺。從此,他便感到“惡心”無處不在,而又從未離開過他。在這部日記體小說中,主人公羅康丹是薩特塑造的一個圖解式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作者不厭其煩地重復他的孤獨感。他所生活的是一個污穢齷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人都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徨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羅康丹最后得出結論是:現實是荒誕的,人生是虛無的。在此篇小說中,作者企圖通過主人公羅康丹無法排解的“惡心”感來證實存在主義哲理。正因如此,這部結構松散、無頭無尾、無故事、無情節的日記體小說,被公認為哲理小說。它根本不是為了創造典型形象,才運用獨到的藝術手法,而是通過作者視如工具的人物來宣揚自己的哲學觀點,表現對現實資本主義的厭惡情緒。
上一篇:《惡之花》作品分析
下一篇:《悲悼》三部曲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