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俊山
屠格涅夫
——夢——
我看見一所大廈。
正墻一道狹窄的門敞開著;門外,陰沉的濃霧一片迷蒙。在高高的門檻前,站著一個姑娘……一個俄羅斯姑娘。
那咫尺莫辨的濃霧里,寒流滾動;同時,隨著冰冷的氣流,從大廈里傳來了緩慢的、喑啞的聲音。
——呵,你想跨進這道門檻,你知道等待著你的是什么嗎?
——知道,——姑娘回答說。
——知道寒冷、饑餓、憎恨、嘲笑、蔑視、侮辱、監獄、疾病,甚至死亡嗎?
——知道。
——知道你會跟人世隔絕,完全孤零零一個嗎?
——知道……我準備好了。我愿意經受一切苦難,一切打擊。
——知道不僅要躲開敵人,而且要拋棄親人,離開朋友嗎?
——是的,都可以離開他們。
——好吧。你情愿去犧牲嗎?
——是的。
——去作無謂的犧牲嗎?你將會死去,而且任何人……任何人都將不會知道你的名字,不會把你紀念!……
——我不需要任何感激,也不需要任何憐憫。我不需要名聲。
——你情愿去犯罪嗎?
姑娘低下了頭……
——也準備去犯罪。
不一會,門里邊的聲音又重復自己的提問。
——你知道嗎——他終于說道,——你可能不再相信你現在信仰的東西,你可能會領悟到你是受了騙,白白地犧牲了自己年青的生命嗎?
——這我都知道。反正我要進去。
——進來吧!
姑娘跨進了門檻——隨后,在她后邊落下了沉重的門閘。
——一個傻瓜!——有人在背后咬牙切齒地罵了一句。
——一個圣潔的女人!——從某處卻傳來一聲回答。
一八七八年五月 (黃偉經 譯)
一道“門檻”,橫亙在這個俄羅斯姑娘面前。只要再跨進一步,她就會遭遇極為悲慘的命運:不僅要忍受“寒冷、饑餓、憎恨、嘲笑、蔑視、侮辱、監獄、疾病,甚至死亡”等等生人畏于想象的痛苦,而且還會落入生前的孤獨和死后的寂寞,既沒有親人和朋友的“憐憫”,又沒有任何人會記的她的名字,“感激”她的獻身。但是,她決絕無比,毫不動搖,毅然“跨進了門檻”。“沉重的門閘”落下,她被關進了那座“冰冷的”“大廈”。
詩人的這個“夢”彌漫著徹骨的寒冷,卻也洋溢著震撼心靈的悲壯。它的夢幻形式蘊涵的正是一個嚴峻的現實主題:為了革命,為了信仰,你敢犧牲個人的一切么?據說,作品中俄羅斯姑娘的形象影射的即十九世紀末期俄國女革命家索菲亞·彼羅夫斯卡婭。那么,詩人的“夢”就是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象征;那“陰沉的濃霧”,那寒流奔涌的“大廈”,不啻是當時沙皇俄國政治氣侯的隱喻。
詩篇著意塑造的女革命者——那個“俄羅斯姑娘”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對話完成的。在那一問一答中,問題愈來愈尖銳,而姑娘的回答則始終斬釘截鐵,不容置疑,這就富有層次感地一步一步展示了她的堅毅不拔、英勇無畏和忘我犧牲精神。這種充分顯示人物思想性格的語言描寫又輔之以必要的行動刻劃,就使作品猶如獨幕劇似的簡潔、洗練而集中,十分扣人心弦。與這種建構方式相適應的,是詩人對事件和人物不加任何主觀評價,卻在結尾處意味深長地加了那兩種局外人的反應,就更耐人尋味。這個自愿下地獄的俄羅斯姑娘,究竟是“傻瓜”還是“圣潔的女人”,無需詩人言明,讀者自會得出明確的判斷。而詩人的情感傾向也是不難意會的。這樣的含蓄筆墨,不正是詩篇韻味所在么?
當眾人皆醉的時候,那些獨醒者總是被視為“犯罪”或“傻瓜”的,這幾乎成了從古至今一切先覺者,先行者共同的命運。詩人在此懷有多么深沉的悲憤啊!
上一篇:《銀色的思念》鑒賞
下一篇:《閃爍的小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