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袴
【原典】
陳重同舍郎有告歸寧①者,誤持鄰舍郎袴②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說,市袴以償。
【注釋】
①陳重:字景公,東漢名士,豫章宜春(今屬江西)人。少與同郡雷義為友,俱學《魯詩》《顏氏春秋》。后舉茂才,除細陽令。政有異化,舉尤異,當遷為會稽太守,遭姊憂去官。后為司徒所辟,拜侍御史,卒。此事詳見《后漢書·獨行列傳》。郎:漢官名,秦漢時,郎官屬郎中令,員額不定,最多時達五千人,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以守衛門戶,出充車騎為主要職責,亦隨時備帝王顧問差遣。歸寧:指古代新婚夫妻在婚后的第三日,攜禮前往女方家里省親、探訪。②袴(kù):同“褲”,褲子。
【譯文】
陳重同僚中有人新婚不久要去丈人家回禮,走的時候誤拿了鄰舍的人一條褲子。主人懷疑是陳重所拿,陳重也不申辯,買了一條褲子還他。
【延伸閱讀】
年輕人的本性是沖動的,所謂的少年意氣,所謂的年少輕狂,面對他人的誤會,大部分人的反應會是橫眉冷對,絕少妥協。所以孔子告誡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說自己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則說自己四十不動心。我們不知道陳重此時年歲幾何,但從他與人同宿舍的描述來看,應該不會太大。史書說他“少與同郡雷義為友,俱學《魯詩》《顏氏春秋》。太守張云舉重孝廉,重以讓義,前后十余通記,云不聽。義明年舉孝廉,重與俱在郎署”。小小年紀有了如此的修為,讓我們由衷嘆服。故事沒有說明室友歸來,還回褲子之后,主人的羞愧與敬佩。但對于陳重而言,后面發生的事情,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顯然不是要得到事實澄清之后別人對自己的贊譽。我們愿意這樣去猜測陳重,因為他是一個心地淳厚的人。一個對他人無限寬容的人,對于他人并非惡意的誤會,他自然不會拂人之意。故事中陳重明明被誤會,卻選擇不予申辯甚至于接受,在當時因為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可能成為當時的美談,但是在當下的語境中,這會引來很多的麻煩,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對自己而言,選擇接受誤會,就要承擔很多污蔑的風險;而對于他人而言,這種縱容的姿態,無疑會助長某些居心叵測之人的壞心。當然故事的重點在于要凸顯陳重的寬厚仁慈。能吃虧既是寬厚的顯著特征,也是古今稱許的優良美德,因為所有歌頌仁慈的故事,最后的結局都是好人得到了好報。陳重是一個很好的榜樣,雖然這個榜樣的姿態極高。俗話說,矯枉必然過正。出格的行為,才能彰顯出格的人才。清代大詩人龔自珍有詩云:“雖然大器晚年成,卓犖全憑弱冠爭。”(《己亥雜詩》)真正出色的人才,在年輕的時候,便已經顯露崢嶸了。
上一篇:《詆短遜謝》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誣金》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