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宣公諫封禪等
孫宣公諫封禪等
【原文】
景德[1]、祥符之間,北戎結好,宇內[2]乂寧,一時邪諛之臣,唱為瑞應祺祥,以罔明主,王欽若、陳彭年輩實主張之。天書既降,于是東封、西祀、太清之行,以次丕講,滿朝耆老方正之士,鮮有肯啟昌言以遏其奸焰,雖寇萊公亦為之。而孫宣公奭獨上疏爭救,于再于三,《真錄》出于欽若提綱,故不能盡載,以故后人罕稱之。予略摘其大概紀于此。
一章論西祀,曰:“汾陰后土,事不經見。漢都雍,去汾陰至近;河東者,唐王業所起之地,且又都雍,故武帝、明皇行之。今陛下經重關,越險阻,遠離京師根本之固,其為不可甚矣。古者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今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作沴,饑饉居多,乃欲勞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明皇嬖寵害政,奸佞當涂,以至身播國屯。今議者引開元故事以為盛烈,臣竊不取。今之奸臣,以先帝詔停封禪,故贊陛下,以為繼承先志。且先帝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則未嘗獻一謀,畫一策以佐陛下。而乃卑辭重市,求和于契丹,蹩國縻爵,姑息于保吉。謂主辱臣死為空言,以誣下罔上為己任,撰造祥瑞,假托鬼神,才畢東封,便議西幸。以祖宗艱難之業,為佞邪僥倖之資,巨所以長嘆而痛哭也!”
二章論爭言符瑞,曰“今野雕山鹿,并形奏簡,秋旱冬雷,率皆稱賀。將以欺上天,則上天不可欺;將以愚下民,則下民不可愚;將以惑后世,則后世必不信。腹非竊笑,有識盡然。”
三章論將幸亳州,曰:“國家近日多效唐明皇所為。且明皇非令德之君,觀其禍敗,足為深戒,而陛下反希慕之!近臣知而不諫,得非好佞乎?明皇奔至馬嵬,楊國忠既誅,乃諭軍士曰:‘朕識理不明,寄任失所,近亦覺寤。’然則已晚矣,陛下宜早覺寤,斥遠邪佞,不襲危亂之跡,社稷之福也!”
四章論朱能天書,曰:“奸儉小人,妄言符瑞,而陛下崇信之,屈至尊以迎拜,歸秘殿以奉安。百僚黎庶,痛心疾首,反唇腹非,不敢直言。臣不避死亡之誅,聽之罪之,惟在圣斷。昔漢文成、五利,妄言不讎,漢武誅之。先帝時,侯莫陳利用方術奸發,誅于鄭州。唐明皇得靈符寶券,皆王鉷、田同秀等所為,不能顯戮,今日見老君于閣上,明日見老君于山中,大臣尸祿以將迎,端士畏威而緘默。及祿山兆亂,輔國劫遷,大命既傾,前功并棄。今朱能所為是已。愿遠思漢武之雄材,近法先帝之英斷,中鑒明皇之召禍,庶幾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奭之論諫,雖魏鄭公、陸宣公不能過[3]也。
【注釋】
[1]景德:宋真宗最后一個年號。[2]宇內:國家。[3]過:超過。
【譯文】
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間,與遼國結好,國家安定,一時奸邪阿諛之臣,就說這是祥瑞征兆,以欺騙明君,王欽若、陳彭年輩是這一說法的倡導人。皇上的命令已經下達,于是東封泰山,西祀汾陰,太清宮祭祀老子,依次盛舉,老臣中正直的也很少有肯啟齒直言以遏制奸邪之人的氣焰,即使是寇準這樣的人也主張祥瑞封禪。而宣公孫奭獨自上疏救弊,而且再三地上書,《真宗實錄》是王欽若寫定的提綱,因而沒有詳盡地記載孫氏的上書,所以后人很少稱道他。我略摘他上書的內容大概如下:
第一章論西祀,說:“汾陰祭祀地神,其事經書不載。西漢建都于雍州的長安,離汾陰很近;河東是唐代帝業興起之地,而且又建都于雍州的長安,因此漢武帝、唐明皇都去汾陰祭祀地神。如今陛下闖過重重險關,翻越層層險阻,遠離京師根本之地,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古代的圣明賢王都是先把百姓治理好然后才去祭祀神靈,如今土木之勞,多年沒有停息,水旱作害,饑饉之人很多,還要勞民事神,神也不能安心享受啊!唐明皇寵愛女色危害國家,任用奸佞掌權,導致本人流亡,國家兵革興起。今議者援引開元故事,認為盛大壯烈,臣私下認為這是不可取的。今天的奸臣,因先帝下詔暫停封禪,因而來稱贊陛下,以為可以繼承先皇遺志。但先帝欲北平幽燕,西取西夏,那些奸臣則從未獻一謀、畫一策來幫助陛下。而是卑辭重幣,求和于契丹,割讓國土,用爵位加以籠絡,姑息養奸,以求暫時安寧。說主辱臣死不過是一句空話,以誣下罔上為己任,制造所謂祥瑞,假托鬼神,東封泰山剛結束,便商議西祀汾陰。用祖宗艱難大業,作奸邪之人獲取寵幸的資本,臣因此長嘆痛哭啊!”
第二章諫爭言符瑞之事,說:“如今即使出現一只野雕、一頭山鹿,也要將其情形奏明皇上,秋旱冬雷,都認為是祥瑞而加以稱賀。以此來欺騙上天,則上天不可欺;以此來愚弄下民,則下民不可愚;以此迷惑后世,則后世必定不會相信。凡此種種,只會讓有識之士在心中譏議和竊笑。”
第三章論諫真宗去亳州事,說:“國家近來多仿效唐明皇所為。唐明皇并非是具有美德的君主,觀其所引起的禍患與失敗,足以使人引以為戒,但陛下卻仰慕他!近臣們明知而不加勸諫,就成了奸邪之人啊!唐明皇奔走到馬嵬驛,楊國忠已被誅,他告諭軍士說:‘朕識理不明,寄任大臣不得當,現在已經覺悟。’然而已晚,陛下應當早點覺悟,斥退奸邪諂佞的小人,不要因襲危亂之跡,這才是社稷之福啊!”
第四章論朱能天書,說:“奸佞小人,妄言符瑞,而陛下卻相信它,屈尊迎拜,歸于秘殿以之供奉。百官與百姓都痛心疾首,反復思量,但又不敢直言。我不怕因此被誅,如何處罰,請皇上決斷。過去漢朝文成將軍少翁,五利將軍欒大,妄言符瑞而不應,漢武帝誅殺了他們。先帝時,侯莫陳利用方術制造符瑞,事敗后被誅于鄭州。唐明皇得靈符寶券,乃王珙、田同秀等人所為,不能明正典刑,只說今天于殿上見太上老君,明天于山中見太上老君,大臣不言善惡而去迎取,端正之士畏懼而緘默不語。等到安祿山造亂時,李輔國劫帝遷都,國命既傾,前功盡棄。如今朱能所為就是這樣。愿陛下遠思漢武的雄才大略,近效法先帝的英明決斷,并借鑒唐明皇招致的禍害,也許能使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孫奭的論諫,即使是魏徵、陸贄也不能超過。
【評析】
宋真宗年間國家稍微安定,就有人獻祥瑞,鼓動皇帝封禪,連寇準這樣的名臣也不例外。只有孫奭上書阻止。作者將上書的內容摘錄下來,以表達對這位魏徵、陸贄般諍臣的欽佩。
上一篇:《容齋隨筆·娑羅樹》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孫權稱至尊》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