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德所容
【原典】
狄仁杰①未輔政,婁師德薦之。后②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③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知吾不逮④遠矣。”
【注釋】
①狄仁杰(630~700):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郊區)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出任宰相,以不畏權貴著稱。《舊唐書》卷九十三有傳。②后:指武則天。③誠:確實。④不逮:不如,比不上。
【譯文】
狄仁杰還沒有做宰相時,婁師德向武則天推薦了他。武則天對狄仁杰說:“我之所以用你,是由于婁師德推薦了你,婁師德的確知人善用啊!”并將婁師德的推薦書拿給狄仁杰看。狄仁杰很慚愧,感嘆地說:“婁師德道德高尚,我是他所推薦的,卻說了不少批評他的話,我知道我是遠遠比不上他啊。”
【延伸閱讀】
時下有關狄仁杰的影視劇正在各地熱播,狄大人與跟班李元芳的對話橋段,還成了網絡微博上的熱門,一時間滿街人都說“元芳體”。無論是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的老年持重,還是電影《通天帝國》中的年輕英挺,狄仁杰在大眾印象中都是一位文武全才、聰明睿智的近乎完美的形象。然而從常理上講,太過完美的事物,未免顯得不真實,人無完人的古訓讓我們明白,其實完人是不存在的。歷史上的狄大人雖然才氣過人,但同樣也有作為人的弱點。諸如恃才傲物,揭人之短,在他身上都有鮮明的呈現。狄仁杰因為婁師德的舉薦,才得以登上宰相的高位,然而他對此并不知情,仗著自己出色的才華,他以為這一切的得來都理所當然,所以自信滿滿地對自己的恩人橫加指責,當然他是在不知情的迷局中做出上述反應的。然而從旁觀者來看,狄仁杰的上述舉動,實在是過河拆橋的小人之舉。或許是武后覺得實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才點醒謎中人,沒有讓狄仁杰走得更遠。雖不好說狄仁杰對婁師德的指摘,是出于私人恩怨,即便是因公而論,狄仁杰所為也與傳統的美德相悖,因為恩將仇報無論如何都是為人處世的大忌。難得的是婁師德對于狄仁杰十分包容,并無責怪之意。兩相比較,難怪狄仁杰會發出“乃知吾不逮遠矣”的感嘆。這也讓我們想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感受到真正的知音實在難覓。因為很多時候,伯樂發現了千里馬,使得他脫穎而出,但千里馬往往不識隱藏在幕后的伯樂。兼之通常伯樂雖有識人之才,卻不見得有濟世之能,故難免與所薦的才氣過人的千里馬產生齟齬,于是恩將仇報的故事便一再重演。比如管仲就是因為鮑叔牙的舉薦,才得以從待死的囚徒,一躍成為齊桓公的輔弼大臣,最終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也成就了自己的盛名。然而管仲對于自己的伯樂鮑叔牙也頗有微詞,他在臨終之前,齊王詢問執政的繼任者,提及鮑叔牙,管仲說:“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將弗久矣。”知恩圖報的人很常見,但施恩不圖回報的人卻少聞,則唐人婁師德其有是焉!
上一篇:《盤碎,色不少吝》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直為受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