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原文】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商人入海采寶。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1]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磯激[2]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眾人聞已,深信其語。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至洄洑駛流之中,唱言:“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回旋轉,不能前進,至于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少習禪法,安般[3]數息,及不凈觀,雖誦其文,不解其義。種種方法,實無所曉,自言善解,妄授禪法,使前人迷亂失心,倒錯法相,終年累歲空無所獲。如彼愚人使他沒海。
【注釋】
[1] 捉船:駕駛船。捉,把持。
[2] 磯激:水沖激凸出的巖石而騰涌。
[3] 安般:梵文音譯,全稱“安那般那”,意譯出息、入息。安般數息:安般,梵文Anapana,或譯安那般那,安是呼出氣息,般是吸入氣息,一心點數那氣息,勿令忘失,就叫做數息觀。
【譯文】
從前有一位長者的兒子與一幫商人入海去采寶。這位長者的兒子很會背誦入海駕船的方法。如果遇到大海中有漩渦、洄流和礁石的地方,應當怎樣駕、怎樣撐、怎樣停之類。他對大家說:“入海駕船的方法,我全知道。”眾人聽了,都對他的話深信不疑。船駛入海中沒過多時,船師得了急病,忽然死去了。長者的兒子就接替了他,航到漩洄的急流之中,他就大叫著:“應當這樣駕、這樣撐。”船在漩渦里盤回打轉,無法前進到有寶的地方去,沒多久,全船的商人都落水而死。
世人也是這樣。稍微修習了一點禪法,知道了一點數息觀和不凈觀的觀法,雖是記住了文詞,卻不懂其中的意思,也不了解修行的種種方法,卻妄自張揚說已深透理解了,于是胡亂傳授禪法,致使前來學法之人迷亂失心,顛倒錯亂了諸法的殊別之相,結果一年到頭一無所獲。就像前面說的那位不會駕船的愚人,使得全船的人都沒于海中。
【評析】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看著簡單,做起來就沒那么容易了。而故事中的這個富翁的兒子,只會紙上談兵,卻又在那夸夸其談,以迷惑眾人,最終讓一船人無辜喪命。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不注重實踐,不能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最后還是露了餡兒。所以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要知道,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不僅僅看他說得如何,還要看他到底做得怎么樣。
故事征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從前有一個學僧,非常喜歡雕刻佛像。他雕塑了很多佛像,但是一直沒有專家的指導,他雕塑出來的佛像總是不夠完美。后來,他聽人說有一個禪師對這方面很有研究,就專程去拜訪這位禪師。
禪師聽了學僧的話,讓他每天早上吃完飯都到法堂來一趟。于是學僧就在禪師這里住了下來,每天吃完早飯到法堂時,禪師就把一塊寶石放在他手里,讓他使勁攥著,然后天南地北地跟他閑聊。聊上約一個小時后,禪師就拿回寶石,讓學僧接著回禪堂用功。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三個月,禪師還從來沒有談到過雕刻的技術,也沒有談到過雕刻的知識,甚至都沒有談到過為什么要在他手里放一塊寶石。終于有一天,這個學僧有點不耐煩了,但又不敢詢問禪師,只能自己私下里嘀咕幾聲。
這一天,禪師仍然像往常一樣,拿了一塊寶石放在他手里,準備聊天。這個學僧一接過那塊寶石,就覺得不對勁,立刻脫口而出道:“老師,您今天給我的,不是寶石啊。”
禪師微笑著問道:“那是什么呢?”
學僧看也不看,就說道:“那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
禪師點了點頭,欣悅地笑著說:“對了,雕刻是一門需要心手一致的功夫,現在你的第一課算是及格了。”
學僧恍然大悟,高興地說:“多謝老師指點,弟子明白了。”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醫治脊僂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嘆父德行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