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5】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
(葛兆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3日)
△共11節:小引:思想史的寫作;①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歷史;②知識史與思想史;③“道”或“終極依據”;④連續性:思路、章節及其他;⑤無畫處皆是畫;⑥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與減法;⑦歷史記憶、思想資源與重新詮釋;⑧什么可以成為思想史的資料?⑨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考古與文物;⑩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11從“六經皆史”到“史皆文也”:作為思想史研究資源的后現代歷史學。
○科林伍德把思想史看作唯一的歷史。他說:“歷史的知識是關于心靈在過去曾經做過什么事的知識,同時它也是在重做這件事,過去的永存性就活動在現在之中”,思考的問題和思索的方式,解釋的話語和實現的途徑,一代又一代地重復、變化、循環、更新,有了時間和空間的連續,于是就有了歷史。
○常言道,任何一個聰明人也經不住一個傻子連問二十個為什么,這句話背后隱含的道理是,聰明的人在敘述或解釋任何問題時,總有一個邏輯起點成為他的盲點,那就是不必論證和思索的終極依據,人們可以用“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理所當然”等等成語來指稱它,可是,它就好比人的眼睛,人用它來看一切,可眼力再好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眼睛。
○“空白”是一種有意思的內容,“斷裂”是一種有意義的連續。
○古代思想史中一些被減省掉忽略掉的事實告訴我們,過去一些“不文明”、“不理性”的東西,其實曾經合理過,也曾經很正當,甚至很神圣。
○宋代朱淑貞在《讀史》中說:“筆頭去取千萬端,后世遭它恣意滿”。
上一篇:中國大學校長管理專業化研究
下一篇:中國經濟理論創新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