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7】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上下冊)
(楊奎松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81萬字,2016年1月第1版,上下冊,128元)
△17章:孫中山與國共合作;“容共”,還是“分共”?蔣介石走向“三二〇”之路;從“三二〇”到“四一二”;武漢國民黨的“聯共”和“分共”;南京國民黨的“清黨”運動;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與“剿共”戰爭;以政治方式解決“共黨問題”;抗戰開始后的妥協與摩擦;皖南事變及其善后;國共兩黨攻防態勢的轉換;抗戰結束前后的和戰選擇;戰后國民黨人的反共困擾;阻止內戰的最后嘗試;四平戰役與內戰爆發;從“戡亂”走向崩潰;國民黨對中共的最后一搏。
〇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其矛頭所指,首先是共產黨,其次就是國民黨左派。
〇國民黨之有左、中、右派之分,緣自于1924年國民“一大”實行改組。改組后的國民黨顯然形成三股力量,一是新近加入國民黨的政治上相當激進的共產黨人,其人數雖然有限,但多半被賦予組織上的重任,頗為活躍和積極;一是以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為代表的中間力量,他們也是通過這次改組而成為國民黨的領導核心的,因而高度忠于孫中山及其三民主義;一是自同盟會以來,始終位居核心地位,但在此次改組過程中,卻因為思想漸趨保守,跟不上國民黨組織變革的新思路,而被孫中山邊緣化的居正、謝持等一批老一代國民黨人。這三股力量的出現,不可避免地要在國民黨內逐漸形成不同的觀點、立場以及不同利益上的矛盾以至于沖突。
〇1931年,蔣介石開始起用黃埔六期生戴笠來負責從軍事角度收集情報。
〇云南長期在地方軍閥龍云的控制之下,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它事實上也處于一種半獨立的狀態。
〇1946年3月25日,毛澤東提出:要準備以長春為我們的首都。
〇中共對國民黨軍隊的策反工作之所以容易成功,實得益于三點:[1]因為軍事形勢根本逆轉;[2]國民黨軍內部派系林立,互相擠軋,非嫡系部隊離心離德嚴重;[3]不少將領正義感極強,對蔣及政策不滿。
(2021年2月27日夜10:50閱畢)
上一篇:國家榮譽制度建設研究
下一篇:圖解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