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2】趨勢: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朱克力主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4.2萬字,2019年6月第1版,68元)
△6章:[1]擺脫路徑依賴,改革驅動新經濟模式;[2]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3]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4]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5]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6]企業家與高質量發展。
〇這本書集合國內權威專家學者、企業家各方觀點,全面解讀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模式、經濟體系等。
〇改革的四大阻力:意識形態障礙;既得利益阻力;不利的經濟環境;很高的技術難度。
〇五大類型產業: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轉進型產業;彎道超車型產業;國防安全和戰略型新興產業。
〇中國現在面臨的國內形勢:成本優勢減弱,體制成本重新上升。
〇無論經濟形式如何變化,經濟增長的本質始終是生產率提升。
〇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準,判斷是不是高質量發展。
〇實現高質量發展,指導思想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生產力基礎是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主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長效機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〇體制由一系列制度構成,運行于由社會強制執行的產權與合約的基礎之上。舉凡體制確立、運行和改變所耗費的資源,就是體制成本。體制成本的性質和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至關緊要。理解中國經驗的基本線索,不是別的,正是以一系列制度的變革大幅度降低了經濟體系運行的成本。
〇制造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
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義德《知識分子論》:“知識分子就是一種業余精神”。
〇實體經濟就是創造產品和提供服務的領域,是提供有效供給的領域。面對挑戰是“長期因素積累、成本因素增大、國際因素促發”的結果。
〇科技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2021年3月5日夜10:30閱畢)
上一篇:貿易的猜忌:歷史視角下的國際競爭與民族國家
下一篇: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