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6】科學主義在中國
(李麗著,人民出版社,22萬字,2012年7月第1版,38元)
△8章:①科學主義及其歷史流變;②科學主義在中國的形成;③科學主義在中國的發展;④科學主義本土化語境中科學與哲學的對話與互動;⑤科學主義在中國社會諸領域的激蕩與滲透;⑥科學主義的本土特色;⑦科學主義的評價與反思;⑧科學主義的超越之路。
〇這本書在歷史和邏輯兩個維度上,全面審視科學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并力求作出客觀中肯之評價,進而探求其合理的未來發展模式,努力嘗試在“文理融通”的文化體系中尋求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契合點來實現科學人文主義,從而應和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的時代旋律。全書注重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理論與現實的統一、思潮與個案的統一。
〇科學主義是西方理性主義和近代歐洲科學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科學主義是堅信科學真理的絕對性、科學方法的普適性、科學價值的擴張性的哲學信仰和觀念。
〇“科學主義”一詞最早出現于1877年。它的原意是指“作為科學家特征的方法、精神、態度等”。
〇科學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理性活動,并且是人類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現。
〇江蘇大學錢兆華教授從文化基因的角度闡述了中西科學的差異。他斷言,由于中國傳統科學強調思維的整體性,注重思維的直覺性和意會性、喜歡走中庸,偏愛辯證思維、自然哲學貧乏、崇尚古人、權威、缺乏懷疑批判精神、迷信思想嚴重等文化基因要素決定了中國傳統科學偏重于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偏重于經驗總結、偏重于實用、偏重于用直覺和意會的方式理解問題、不重視對知識的檢驗和論證等特點。西方科學的文化基因:①為了求知和擺脫愚昧而不是為實用目的,熱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②熱衷于探索尋找自然現象背后的原因;③喜歡、擅長運用理性思維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④追求思維的嚴謹性、明晰性和精確性,注重對概念的嚴格定義;⑤相信世界是簡單的、有序的、統一的,因而可以憑理性思維找到其中的規律;⑥具有強烈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喜歡標新立異、自創理論;⑦十分重視運用邏輯和實驗方法對知識進行檢驗和論證;⑧具有一貫的“主客二分”傳統;⑨重視個人自由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⑩具有適宜西方科學生長的基督教等。
(2020年7月31日夜閱畢)
上一篇:熱力桑巴:巴西
下一篇:科技之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大全球突破性技術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