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4】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
(王紹光著,中信出版社,24.2萬字,2020年5月第1版,58元)
△7章:[1]啟示:國家能力與經濟發展;[2]奠基:從舊中國到新中國;[3]探索: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三十年到后四十年;[4]調控:從計劃到規劃;[5]支柱:國企與工業化;[6]方向:從經濟政策到社會政策;[7]跨越: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附錄:從歷史和比較視角看“大饑荒”。
〇這本書以全球視野,縱觀近百年來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曾走過的改革開放道路,通過跨國比較研究證實,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以此挑戰“改革開放萬能論”,認為該提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缺乏依據,提出一個國家的改革開放成功要有前提。必須以有基礎性國家能力的有效政府為前提條件。
〇中國崛起的實踐告訴世人:一個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也可以翻身;一個不曾對外侵略,實行殖民主義的國家也以發展起來;一個東方文明古國也可以發展起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發展起來;一個人口十億以上的國家也可以發展起來;一個國家的經濟走上正確發展路徑,可以長期持續增長,并不斷調整自己的路徑。
〇改革開放要成功之條件:要有堅實的基礎,包括政治、社會、物質條件;要有一個有效政府,即具備基礎性國家能力的政府。
〇蘇轍《新論》:“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完以平,而后加石木焉,故其為室也堅”。即:要蓋一所堅實的房子,開始要先筑其基,把基礎打牢固、平穩,再添磚加瓦把房子建起來,這樣房子才是結實的。同理,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必須有三類基礎,分別為政治基礎、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政治基礎:獨立自主、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鏟除“分利集團”;社會基礎:社會平等、人民健康、教育普及;物質基礎: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及建立完整的產業體系。
〇“可則因,否則革”。
〇工業化是指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或以機器為特征的近現代工業逐步發展,并在國民經濟中逐步占據主要地位的過程。
〇國有化是近代中國各政黨和政治文化精英的共識;是戰后世界各國的共識;蘇聯模式的影響;解放區公營經濟的傳統。
〇社會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縮小不平等;降低不安全感。
(2021年3月30日夜10:30閱畢)
上一篇:中國共產黨簡史
下一篇:中國巨變:地球上最偉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