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9】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
(〔美〕田辰山著,蕭延中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1.2萬字,2016年10月第1版,42元)
△導論:西方辯證法的中國化歷程;1-8章:[1]“通變”:一種中國的思維風格;[2]馬克思主義初漸中國;[3]對辯證法最初的“通變”釋讀;[4]瞿秋白對辯證唯物論的解讀;[5]辯證唯物主義通俗化;[6]艾思奇:唯物辯證法的中國化;[7]毛澤東:中國“唯物辯證法”的形成與成熟。[8]結論:后毛澤東時代的辯證法。
〇這本書分析了“通變”思想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形成的影響。通過細膩的邏輯與概念梳理,配以充實的歷史資料陳述,闡述了這兩種辯證法思想的差別,并對二者如何結合從而形成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歷史考察和精辟的理論分析。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中國化的歷程,呈現了貫通中西的壯闊視野,從而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比較中西方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〇從《易經》中總結出來的“通變”哲學的七大啟示:[1]一個互系關系的宇宙;[2]包含任何形式和類型的互系;[3]人是自然的延續;[4]神是人,不是上帝;[5]變是延續;[6]相反相成偶對體;[7]“通變”之道。
〇《現代漢語詞典》有關詞條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這樣概括的:辯證法:[1]關于事物矛盾的運動、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它是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事物處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斗爭所引起的。在歷史上,辯證法經歷了自發、唯心、唯物三個階段,自發的辯證法是樸素的、直觀的、只能對世界作一般的描述。唯心的辯證法雖然揭示了客觀世界的辯證現實,但它在揭示這個問題時用的是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辯證法只有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才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2]特指唯物辯證法。
上一篇:中國經濟·2019
下一篇: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