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禮記·禮運(節選)》原文鑒賞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①,事畢,出游于觀之上②,喟然而嘆③。仲尼之嘆,蓋嘆魯也④。言偃在側曰⑤: “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⑥,與三代之英⑦,丘未之逮也⑧,而有志焉⑨。”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⑩。選賢與能(11),講信修睦(12)。故人不獨親其親(13),不獨子其子(14),使老有所終(15),壯有所用(16),幼有所長(17),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18)。男有分(19),女有歸(20)。貨惡其棄于地也(21),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22),不必為己。是故謀閉不興(23),盜竊亂賊而不作(24),故外戶而不閉(25),是謂大同(26)。
今大道既隱(27),天下為家(28)。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29),城郭溝池以為固(30),禮義以為紀(31),以正君臣(32),以篤父子(33),以睦兄弟(34),以和夫婦(35),以設制度,以立田里(36),以賢勇知(37),以功為己(38)。故謀用是作(39),而兵由此起(40)。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41),以考其信(42),著有過(43),刑仁講讓(44),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45),在執者去,眾以為殃(46),是謂小康。
【注釋】 ①與:參加。蠟:古代國君的年終祭祀。賓:陪祭人,以國中有地位的人充任。 ②觀:宮殿或宗廟前面的大門樓。 ③喟然:嘆息聲。 ④魯:魯國,此指魯國國君。 ⑤言偃:字子游,吳國人,孔子弟子。 ⑥大道:指上古帝王所遵行的禮樂準則。 ⑦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英,英明賢達的君主。 ⑧逮:及。 ⑨有志焉:所能看到的只是典籍上的記載。志:記事之書。 ⑩天下為公:天下成為公共的。 (11)選賢與能:選拔賢才推舉能人。 (12)講信修睦:講求信用增進和睦。 (13)親其親:敬奉自己的父母。 (14)子其子:撫養自己的子女。 (15)有所終:有善終。 (16)有所用:有用處。 (17)有所長:使成長。 (18)矜(guan音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廢疾:殘廢的人。 (19)分:職分。(20)歸:女子出嫁。 (21)貨:財物。 (22)力:勞力。身:自身。 (23)謀閉:陰謀閉藏。 (24)作:發生。 (25)閉:關閉。 (26)大同:儒家的理想社會,實際是理想化了的原始社會。 (27)隱:消失。 (28)天下為家:天下成為一人之家。 (29)大人:指天子諸侯。世及:世襲。(30)城:內城。郭:外城。 (31)紀:紀綱,法則。 (32)正君臣:使君臣關系正常。 (33)篤父子:使父子關系深厚。 (34)睦兄弟:使兄弟關系和睦。 (35)和夫婦:使夫婦關系和諧。 (36)田里:阡陌閭里。 (37)知:同“智”。 (38)功:功績。 (39)謀:奸謀。 (40)兵:戰爭。(41)著:顯露。 (42)考:成全。 (43)著有過:明白地指出過失。 (44)刑仁:以仁愛為準則。刑:同“型”。 (45)由:用。 (46)殃:禍害。
【今譯】 從前,孔子曾被邀請參加蠟祭,充任來賓,祭事完畢,他出游于大門樓上,不覺唉聲嘆氣。子游隨伴在側,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氣?”,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 周英明圣主當政的時代,我都未能看到,所見的只是一些記載。”
大道實行的時代,是以天下為大家所共有。選舉賢能者共同治理,人人心口如一,彼此合作,于是大家不獨敬奉自己的父母,不獨扶養自己的兒女,更能推廣其愛心,使社會上的老者各得安享天年,壯者各能貢獻才力,兒童得到良好的教育,鰥、寡、孤、獨以及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人各盡自己的職分,女人各有自己的家庭。既不把財物委棄于無用之地,也不把財物私藏于己身。既嫌惡有力不肯出力,也不能為私人出力才算是效勞。因此,就不會有鉤心斗角、損人利己的陰謀發生,也不會有劫持、偷盜、殺人越貨的勾當出現。縱有門窗的設置,也只是便于起居,并無需防備歹人。那樣的世界才真是大同的世界。
以后大道既已隱沒,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財產,各人只管敬奉自己的父母,撫養自己的子女;財貨、勞力都成為私人所有,而且這所有權還變成世襲的。為了保有那些私產,又用城郭溝池來防守。又用禮儀為遵守的制度,以確定君臣的名分,加強父子的慈孝,和合兄弟的友愛,調和夫婦的恩情。以此設立制度,劃分田里,尊重勇力和智能,把功績作為個人所有。于是欺詐取巧的奸謀就跟著發生,而兵禍也隨之而起。在這樣的時代里,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要算是最了不起的人物了,因為這六位英雄,都能遵守禮制,據以發揚意義,考驗信實,指出錯誤,且以仁愛為典范,講求禮讓,昭示人們以禮常。如果有不遵守的,即使有權勢,也一定斥逐之,使人人得知其為禍根罪首,這就是小康的時代。
【總案】 文章描繪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理想藍圖,表達了作者對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神往。文章的語言氣勢很盛,一氣貫注,具有懾服人的力量,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第二、三段用小康與大同作對比,而每段內部都很自然地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文章的氣勢。第三段。大人世及以為禮”以下一連用十一個排比句,但句子長短略有變化,偶散相間,具有戰國后期縱橫家的文風特點。
文章中所表達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頗與傳統的儒學思想不同,很可能是戰國時的儒家后學融合了其他各家,例如老子和《易經》等的思想而形成的一種思想,應該值得注意。
上一篇:《先秦散文·左傳·石碏諫寵州吁(隱公三年)》原文鑒賞
下一篇:《漢魏六朝散文·劉琨·答盧諶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