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5】中國思想之淵源(第二版)
(〔美〕牟復禮著,王重陽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0萬字,2016年6月第2版,45元)
△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座宏大的宮殿,那先秦思想就是這座宮殿的基礎。這本書是美國流失已久的一本介紹中國早期思想的必讀書,以流暢明晰的筆法、高超的見識和深厚的文化比較的功力,對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進行了簡明精妙的介紹。同時又以宏觀的話題,如宇宙論、世界觀、知識論、政治哲學、人性論等貫穿在對這幾大學派的介紹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盡其妙,是大家小書的典范。
○一個文明的基礎有如下幾種: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制度的。物質方面包括人類自身及其生活的環境;其他幾個方面則是在這個環境中積淀起來的產物、對環境和自身要求的回應。
○現代的歐美人堅持一種未經檢驗,而且也被證明是沒有根據的假定:所有民族都認為宇宙和人類是外在的造物主創造的產物。
○孔子如何評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儒家關注的是社會的安寧幸福和人的知禮好義,是否信教,信何種教并不重要。
○人們遵守倫常不是為了升入天堂,或拯救靈魂,也不是為了善報,而是人的本性使然。
○孟子在列國間游說,他躊躇滿志,以儒家復興的成功代言人自任。而且,他也做到了。屢有人說孟子太自以為是,虛辭浮夸。但他的氣魄確實可以和君王相匹。
孟子之貢獻:人性論與政治理論。
○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先秦儒家的大宗師。
○墨子。正義就是棄絕個人好惡,使高效的生產和公平的分配不受妨礙。
墨家認為知識包括三個要素:認知的官能,與知識客體的聯系,反思(或說理解)。
○管仲是馭權治國的行家能手,他首創“霸道”,即所謂的尊王攘夷,他的國君齊桓公最先實現了這一主張。所謂霸道,就是要想穩定中國之列國的政治和軍事平衡,就有必要維持孱弱的周王的正統神權。
(2017年2月20日下午閱畢)
上一篇:中華文化四十八堂課
下一篇:中國改革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