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一
年少不會迎合世俗,生性喜愛原野山川。
稀里糊涂陷入官場,虛度光陰一十三年。
籠中鳥兒依戀樹林,池中游魚思念深淵。
南郊野外開荒種地,追隨本性躬耕田園。
住宅周邊十來畝地,棲身草房有八九間。
榆柳樹蔭掩映后檐,桃花李花灑滿庭前。
遠處村落依稀可見,隨風飄揚縷縷炊煙。
不時傳來深巷狗叫,桑樹枝頭公雞叫歡。
村居沒有世俗煩擾,陋室空堂心意閑閑。
長久困在籠子里面,多么慶幸回歸自然。
二
陶淵明(365—427),字潛(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父親都做過太守。八歲喪父,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自二十九歲開始,斷斷續續地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這類小官,四十一歲時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
陶淵明從政的十三年,是為實現理想抱負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的十三年,不管是桓玄還是劉裕,不管是劉牢之還是劉敬宣,都不是理想的知音之人。最終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賦《歸去來兮辭》辭官回鄉。
此后二十二年,陶淵明隱居廬山腳下,躬耕田園,飲酒賦詩,固窮守節,終其一生。時年六十三歲。
三
孔子對仕隱的態度是“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
孔子曾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一旦國家需求,能夠拿出本事來。如果國家不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蘇軾稱贊陶淵明沒有虛假感情:“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東坡題跋·書李簡夫詩集后》)
蘇軾認為陶淵明一定是他的前身。“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真正躬耕隴畝。名曰“東坡”。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即源于此。后貶在海南,完成和陶詩一百二十四首。“然吾與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蘇軾羨慕陶淵明而終未掛冠而去。“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向往和想象。
辛棄疾“夢里一見參差是”,“只淵明,是前身。”元好問稱贊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屈原的忠愛不是空話,他自己殉身跳淚羅江自殺;陶淵明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自己躬耕甚至于乞食;蘇東坡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人格理想,平生多次受迫害,每一次都沒有使他改變,“九死南荒吾不悔”。所堅持的理想始終沒有放棄。
陶潛時代,皇帝輪流,故歸隱。蘇軾時代,皇帝英明,故在朝。在朝在野,用心一也。屈原不同,皇帝被群小包圍,開始思君,后來思國,而絕不肯離去。是有理想在也。三人理想又不同。陶淵明之高處,在真歸隱。
四
渴望回到故鄉,回到少年,回到內心。離開鉤心斗角的塵世,是千古以來很多讀書人共同的向往,或者說是一種共同的心態。
陶淵明的胸懷是在田園中涵養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巔雞鳴等田園實景,構成了詩人胸中的真趣。
陶淵明創作的《桃花源記》,創造了與官場相對立的理想洞天。“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是彼岸真趣。彼岸,相對此岸官場。中國世世代代的人們所渴望的都是安居樂業的生活。
每個人內心的理想世界,就是桃花源。理想主義桃花源,現實世界烏托邦。人在童年時,夢想最多,總愛問“山那邊有沒有住著神仙?”(羅大佑《童年》)
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紅樓夢》里描述盛世的稻香村,“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種著菱荇的湖面是鵝兒戲水的地方,桑樹榆樹的枝葉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
人生最大的無奈,就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陶淵明做到了,類似西方的蘇格拉底。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如伯夷叔齊,如荊軻,都是隔代知音,給了詩人在寂寞孤獨和貧寒困苦之中堅持下去的巨大力量,使他在精神上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陶淵明在現實里也找到了知音。“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完全沒有官場的爾虞我詐。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陶淵明找到了自己的根。這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秋天的葉落,一方面有生命將終的凄涼,另一方面又是那樣的美艷,是生命最后的綻放。屈原理想不能實現,赴死;陶潛歸園田居,在此岸實現理想,第一個!
上一篇:《短歌行》賞析解讀
下一篇:《西洲曲》解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