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人為兄喻
【原文】
昔有一人,形容[1]端正,智慧具足[2],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嘆。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3]者,彼有錢財,須者則用之,是故為兄。見其還債,言:“非我兄。”傍人語言:“汝是愚人,云何須財,名他為兄;及其債時,則稱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錢財,認之為兄,實非是兄。若其債時,則稱非兄。”人聞此語,無不笑之。
猶彼外道,聞佛善語,盜竊而用,以為己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為利養故,取彼佛語化導眾生[4],而無實事,云何修行?”猶向[5]愚人,為得財故,言是我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此亦如是。
【注釋】
[1] 形容:指形體和容貌。
[2] 具足:充分。
[3] 爾:這樣。
[4] 化導眾生:指教化眾生修行善法。化導,教化引導。
[5] 向:剛才那個。
【譯文】
從前有個人,長得端正俊朗,很有智慧,而且家境殷實,世上所有知道的人,沒有不對他稱贊羨慕的。當時也有一個愚人,看到他如此富有,便對別人說那個人是他的哥哥。愚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很有錢,需要錢的時候就可以用到他,所以稱他為哥哥。后來,看到那人有債務需要償還時,愚人又對別人說那不是他的哥哥。周圍的人對他說:“你這人真是愚蠢的人,怎么能在需要用錢的時候,就稱他為哥哥;等到他有欠債要還時,你又說他不是你的哥哥呢?”愚人回答說:“我原來想得到他的錢財,所以認他為哥哥,但事實上他并不是我真正的哥哥。如果他背負了債務,那他就不再是我的哥哥了。”周圍的人聽了這些話,沒有不笑話他的。
這就如同那些外道的人,聽到佛教中有益的道理后,就竊為己用,充當自己的言論。等到別人要求讓他身體力行、行善布施時,他卻又不愿親身親為,還說這樣的話:“因為有利可圖,所以才選用佛的教義來教化眾生,但并沒有實質的東西,又如何去修行踐履呢?”就好像那個愚人,為了得到錢財,就說“他是我的哥哥”,等到那人有了負債,又說“他不是我的哥哥”。這些外道人跟他是一樣的。
【評析】
文中的這個愚人是被“利”字迷了心竅,到頭來利益沒得到,人格也一并盡失。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遍地皆是,料想他們在落難的時候,會有誰肯幫他一下呢?這樣的人總想著憑借自己所謂的“智慧”,為自己謀取更多常人望塵莫及的利益,想要不費吹灰之力就平步青云,結果利益沒得到,卻背上了背信棄義的罪名,使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損傷。要知道人與人的相處,是心與心的碰撞。所以我們必須對利益有所警惕,切不可成為一個只求利益不求人心的人。
故事征引
莫讓名利成為你的束縛品
從前,有一個單身漢,沒有工作,整日待在家里覺得很是無聊。
有一天,一個好心人告訴他,讓他到寺廟去祈求菩薩,說不定菩薩會開恩,給他指一條明路。第二天他便來到寺院祈求菩薩:“慈悲的佛陀,請保佑我有事業可做,賜我財產,賜我名位,因為我是單身漢,如果再能施給我一個妻子和兩三個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佛陀看他襤褸的樣子,十分同情他,便告訴他說:“你現在回去看吧,你所希望的東西統統有了!”單身漢趕快跑回家一看,果然在自己家后面不知什么時候已建立起了一所大工廠,里面還有好多工人在干活。他又看見一個年輕貌美的女人正在縫衣服,旁邊還有三個跟自己長得很像的孩子在玩耍著。
他看到這些情形,心里高興得不得了,心里祈禱:“謝謝佛陀,現在我才像個人了,從明天起我要很早起來工作!”
那天晚上他很興奮,早早地就上了床:他在幻想著將來的幸福,想就這樣美美地睡一覺。可能是興奮過了頭,他很想睡,卻怎么睡也睡不著,翻來覆去折騰好久才昏睡了一下。
就這樣到了第二天早上,公雞的鳴啼聲叫醒了他,但無論他怎樣掙扎,卻再也起不來了,他的手腳也都不會動了。
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昨天佛陀施給他的事業、財產、名位和妻子、兒女等,而這些東西在一夜之間變成了束縛他的繩子,將他的身體牢牢地捆縛住,永遠也不能獲得自由了。
名利不過是過眼云煙
有一天,年事已高的洞山禪師感覺自己不久將要離開人世了。這個消息傳出后,許多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連朝廷也派人來了。
洞山禪師拖著漫步走了出來,臉上洋溢著凈蓮般的微笑。他看著滿院子的僧眾,大聲地說:“我在世間枉沾了一點閑名,如今我的軀殼也即將散壞,所以我的閑名也該去除了。你們之中有誰能夠替我除去閑名?”
大家聽了洞山禪師的話,一時也不懂禪師究竟是何意。霎時間,殿前一片寂靜,都覺得束手無策,所以都默然不語。
忽然,一個小沙彌走到禪師面前,恭敬地施禮之后,高聲說道:“我可以替您。請問和尚法號是什么?”
話剛一出口,周圍所有的人都向他投來吃驚和憤怒的目光。有的人低聲斥責小沙彌,說他目無尊長,對禪師不敬;還有的人埋怨小沙彌無知愚昧。
可是誰知洞山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問話,大聲笑著說:“好啊,我沒有閑名了,還是你聰明呀。”說完。便坐下來閉目合十,微笑著圓寂了。
小沙彌伏地而拜,淚流滿面。這時候,周圍的人立刻將小沙彌圍了起來,責問道:“你真是豈有此理,連洞山禪師的法號都不知道,你還在這里胡鬧什么?”
小沙彌看著他們,無可奈何地說:“他是我的師父,他的法號我怎么能不知道呢?”“你既然知道,為什么還要那樣問呢?”有人追問。
小沙彌含淚答道:“我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完成師父的心愿,替他除去他的閑名。”這時候,周圍的人才若有所悟。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觀作瓶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詐稱眼盲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