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喻
【原文】
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萬。極大慳貪[1],不肯外用。時有一人,善于巧詐,便作方便[2],往共親友,而語之言:“我今共汝極成親愛。便為一體,更無有異。我知彼家有一好女,當為汝求,可用為婦。”牧羊之人,聞之歡喜,便大[3]與羊及諸財物。其人復言:“汝婦今日,已生一子。”牧羊之人,未見于婦,聞其已生,心大歡喜,重與彼物。其人后復而與之言:“汝兒生已,今死矣!”牧羊之人,聞此人語,便大啼泣,噓唏不已。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既修多聞,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為人教化演說,為此漏身[4]之所誑惑,妄期世樂,如己妻息,為其所欺,喪失善法,后失身命,并及財物,便大悲泣,生其憂苦。如彼牧羊之人亦復如是。
【注釋】
[1] 慳貪:吝嗇而貪財。
[2] 方便:隨機行事。
[3] 大:大量,很多的意思。
[4] 漏身:有漏之身。肉體是流轉生死的,所以是有漏的,因而有煩惱。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很會牧羊,他養的羊越來越多,沒過多久就有成千上萬只。但他卻非常吝嗇,從不肯讓外人沾一點兒光。當時有一個人精于詭計,就找機會去跟他交朋友,并對他說:“如今我和你是最要好的朋友了,就像一個人一樣不分彼此。我知道有戶人家有一個漂亮姑娘,我會替你去說媒,讓她來做你的妻子。”牧羊人聽了,十分高興,便給了他許多羊和各種財物做聘禮。幾天之后這人又對他說:“你妻子今日為你生了一個兒子。”牧羊人還沒見到妻子,就聽說妻子已生了兒子,心中更加高興,又給了他好多財物。后來,這人又對他說:“你兒子生了之后,可今日卻死了。”牧羊人聽到這個消息,便大哭起來,十分悲痛。
世上的人也是如此。他們雖然修習了經文,卻為了獲得名利,把學到的佛法隱匿起來,不肯為眾人演說佛教真實義理。這是受了有漏之身的迷惑,妄求世間的歡樂,比如自己的妻子、兒女,受了這些歡樂的欺誑,從而喪失了善法,后來就喪失了性命以及財物,極為悲傷難過,處于憂愁痛苦的境地。這與那個牧羊人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同。
【評析】
牧羊人因為他的貪心,以致希望世間的一切福祿都歸自己所有,所以最終被這些私心雜念所蒙蔽,為人所騙,失去了珍愛的財物和身體性命。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而那個騙子就是利用了牧羊人的貪心,投其所好,才得以詐騙得手的。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為人切勿有任何貪心雜念,不圖小便宜,這樣才不會被惡人抓住弱點。
故事征引
貪心終究害了自己
一天傍晚,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倆人正聊得熱火呢。忽然,一位僧人從樹林中躥出來,一副驚慌失措的樣子。倆人見狀,好奇心一下子上來了,走上前去,拉住了僧人的胳膊,問道:“大師,你為何如此驚慌,前面到底發生什么事了?”
僧人氣喘吁吁地說:“剛才,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樹,卻忽然發現了一壇子黃金。”
兩個人覺得很好笑,說:“你這個人真蠢,我當是發生什么大事了呢!你挖出了黃金還被嚇得魂不附體,真是太好笑了。”接著,他們又問道:“大師,你是在哪里發現黃金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害怕。”
僧人說:“你們最好還是別去了,這東西會吃人的。”
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真的不怕,你告訴我們黃金在哪兒吧。”
在兩個人的萬般糾纏之下,僧人才說出了具體的地點。那兩個人高興極了,急忙奔向樹林,果然在那個地方找到了黃金,好大一壇子黃金哪!
其中一個人說:“我們等到天黑再把黃金運回去吧,現在行動不太安全。要不這樣,現在我留在這里看著,你先回去拿點飯菜來,我們在這里吃完飯,等到半夜再把黃金運回去,怎么樣?”另一個人同意了,于是立即回去取飯菜了。
那個人剛走,留下的這個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歸我,那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一棒子把他打死,那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而走在半路的那個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飽飯,然后在他的飯里下些毒藥。他死了,黃金不都歸我了嗎?”
過了一會兒,回去的人提著飯菜剛到樹林里,就被另一個人從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當場斃命了。然后,那個人拿起飯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燒一樣的疼,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
臨死前,他才想起了那個僧人的話:“僧人的話真是應驗了,我當初怎么就沒有明白呢?”
貪吃的和尚
過分貪心會失去自我。從前有一個和尚,已經修行了很久,可是一直都無法得道。其實他也沒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貪吃貪喝。別人吃一缽飯就夠了,可是他總覺得不夠,吃了還想再吃。有時明明已經吃不下去了,還是要求別人施舍給他。
眼看著比他晚進來的師弟們都一一得道,他因為此事而非常苦惱。有一天,他終于鼓足勇氣去請教師父:“師父,為什么我這么認真刻苦地修習佛法,卻一直無法得道呢?”
這位禪師回答說:“正是因為你貪吃,所以一直沒有得道。你現在不用著急,這樣吧!明天我為你準備一餐飯,等你吃完后我再為你說法。”
第二天他一起床,便急忙趕到師父那里。老禪師端出一缽滿滿的小米粥,旁邊放著一個空盆。缽里的粥還在不斷冒著熱氣兒,時不時散發出一陣誘人的香味,看得出來是剛做好的小米粥。
老禪師說:“這一缽小米粥歸你了,你可以把他吃得精光,吃得像旁邊的空盆一樣空,不過這是剛出鍋的粥,等它稍微涼一點你再吃吧。”
可是他一聞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很想馬上就把它喝掉,免得一會兒有人來分享,于是他低下頭對著那缽熱騰騰的小米粥使勁吹著,想讓粥快點兒涼下來。
剛吹了一會兒,他就急著問禪師:“這粥已經涼了,我可以吃了吧?”
禪師盯著他說:“小米粥就算被你吹涼了,可是你的心還是熱的。你應該把粥看做是不干凈的東西或者一碗清水,這樣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卻下來。”
他茫然地聽著禪師的話,似乎聽懂些什么,可還是迫不及待地端起缽開始喝小米粥,結果小米粥太燙,他不得不吐出來,剛好吐在面前那個空盆中。
這時,禪師指著他剛吐出來的小米粥對他說:“你現在再把它吃掉。”
他驚訝地回答說:“這已經是不干凈的東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太惡心了。”
這時禪師便對他說:“只要你把一切飲食看做是別人的鼻涕或嘔吐物,你的心自然就會清靜下來,內心清靜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義,才能修得正道。”
和尚恍然大悟,很快改掉了自己貪吃的惡習,刻苦用功,后來果然進步神速,沒過多久便成了一位高僧。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父取兒耳珰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獼猴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