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長月
三長月
【原文】
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1]。其說云:“天帝釋以大寶鏡,輪照四天下,寅、午、戌月,正臨南瞻部洲[2],故當食素以徼福。官司謂之‘斷月’,故受驛券有所謂羊肉者,則不支。俗謂之‘惡月’,士大夫赴官者,輒避之。或人以謂唐日藩鎮蒞事,必大享軍,屠殺羊豕至多,故不欲以其月上事[3],今之它官,不當爾也。”然此說亦無所經見。予讀《晉書·禮志》,穆帝納后,欲用九月,九月是“忌月”。《北齊書》[4]云高洋謀篡魏,其臣宋景業言:“宜以仲夏受禪。”或曰:“五月不可入官[5],犯之,終于其位。”景業曰:“王為天子,無復下期,豈得不終于其位乎?”乃知此忌相承,由來已久,竟不能曉其義及出何經典也。
【注釋】
[1]茹素:吃素。[2]南瞻部洲:佛經說的四大部洲之一,在須駝山南。[3]上事:上任,就職。[4]《北齊書》:唐朝史家李百藥撰,屬紀傳體斷代史,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后約五十余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5]入官:上任,就職。
【譯文】
佛教以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長月”,所以信奉佛教的人都會在這三月里吃素食。他們的說法是:上帝和釋迦牟尼用大寶鏡,輪流照耀天下四方,寅、午、戌的三個月,正好照在南贍部州,所以應當吃素來請求平安幸福。官僚衙門稱之為“斷月”,所以驛站接受驛券中的領羊肉之券,就不再支付。世俗稱之為“惡月”,士大夫為官上任總是會避開這三個月。有人認為是唐朝時期藩鎮到官視事,必定要大肆犒賞軍隊,此時就會屠殺大量的羊和豬,所以不愿在這三個月上任,現在士大夫上任新官,就不再理會這樣的說法了。然而這種說法也沒有看見在哪里記載過。我讀《晉書·禮志》,其中說穆帝與皇后的婚禮想在九月舉行,可九月是“忌月”。《北齊書》寫道高洋密謀篡奪魏國皇位,他的大臣宋景業對他說:“應該在仲夏五月接受禪讓。”有人說:“五月不能到官上任,違犯了,會終止于那個官位,不得升遷。”景業說:“大王做了天子,就已經是最高的官位了,不會在再遷,哪能不停止在這個位置呢?”于是知道這種忌諱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由來已久,可一直都不能理解它的意義及出自何種經典。
【評析】
作者在這里講的“三長月”,是一種流行在官員中的禁忌,官員不會在這三個月里上任,害怕不能再升遷。禁忌本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為迷信觀念而采取的消極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曾經起著法律一樣的規范與制約作用。到了今天,許多禁忌隨著人們對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觀念的消除,已經逐漸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遺留下來了,并且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比如兒童正月不許剃頭,對老年人忌說七十三、八十四,等等。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論是禮儀、節日、行業等,凡認為不吉利的,幾乎都在禁忌之例。
上一篇:《容齋隨筆·三家七穆》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上元張燈》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