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馬能收人心
曹馬能收人心
【原文】
曹操自擊烏桓[1],諸將皆諫,既破敵而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操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幸,雖得之,天所佐也,顧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魏伐吳,三征各獻計,詔問尚書傅嘏[2],嘏曰:“希賞徽功,先戰而后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彼抉R師不從,三道擊吳,軍大敗。朝議欲貶出諸將,師曰:“我不聽公休,以至于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弟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雍州刺史陳泰求敕[3]并州,并力討胡,師從之。未集,而二郡胡以遠役遂驚反,師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是以人皆愧悅。討諸葛誕于壽春,王基始至,圍城未合,司馬昭敕基斂軍堅壁?;矍筮M討,詔引諸軍轉據北山。基守便宜[4],上疏言:“若遷移依險,人心搖蕩,于勢大損。”書奏報聽。及壽春平,昭遺基書曰:“初,議者云云,求移者甚眾,時未臨履,亦謂宜然。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心,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于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過是也?!比粬|關之敗,昭問于眾曰:“誰任其咎?”司馬王儀曰:“責在元帥。”昭怒曰:“司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斬之。此為謬矣!操及師、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際,以善推人,以惡自與,并謀兼智,其誰不歡然盡心悉力以為之用?袁紹不用田豐之計,敗于官渡,宜罪己,謝之不暇,乃曰:“吾不用豐言,卒為所笑。”竟殺之。其失國喪師。非不幸也。
【注釋】
[1]烏桓:我國古代民族之一。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2]傅嘏:字蘭石,北地泥陽人,是傅介子之后人。[3]敕:帝王的詔書、命令。[4]便宜(biàn yí):方便合適。
【譯文】
曹操親自率軍進攻烏桓,將領們都進諫勸阻,等到曹操打敗敵人凱旋時,召見曾經進諫勸阻他的人,眾將領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人人都很害怕。曹操對這些勸諫的人都給了很豐厚的獎賞說:“我率兵前去,冒著危險謀求僥幸的勝利,雖然成功了,但卻是上天的恩賜,絕不是平常可以使用的辦法。各位的勸諫,是萬無一失的計策,所以獎賞你們,希望以后像這樣有話直講不必為難。”魏國討伐吳國,三路軍隊都進獻計策,皇帝召見尚書傅嘏想要詢問他的意見,傅嘏說:“希望得到獎賞企求戰功,先決定去打仗而后才想怎樣取勝,這不是軍隊的長遠之計?!彼抉R師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分三路軍隊進攻吳國,最終軍隊戰敗。朝廷上的大臣議論想要將各將領貶謫外調,司馬師說:“我沒聽傅嘏的意見,才造成了今天這種局面,這是我的過錯,將領們有什么罪?”將領們都被免于處罰。他的弟弟司馬昭當時正在擔任監軍一職,只降低了司馬昭的爵位。雍州刺史陳泰請求司馬師給并州下命令,把力量合并在一起討伐胡人,司馬師采納了這個建議。兵力還沒有合并在一起,而兩州的胡人因為行軍路程太遠便逃回去了,司馬師又對朝廷上的官員道歉說:“這是我的過錯,并不是雍州刺史陳泰的責任?!彼匀藗冇謶M愧又喜悅。在壽春城討伐諸葛誕時,王基剛到,軍隊還沒有形成對壽春城的包圍,司馬昭命令王基收攏軍隊堅守營地。王基數次請求進攻討伐,司馬昭命令他帶領各軍隊轉移占據北山。王基根據實際情況不服從命令,上奏說:“倘若轉移軍隊依靠北山的險要,軍心會動搖,對現在的形勢大有損害?!弊嗾逻f上去后被批準。等到壽春被攻克,司馬昭寫信給王基說:“當初,議論這件事的人眾說紛紜,很多將領都請求轉移軍隊,當時我沒有親臨前線,就認為應該轉移。將軍您深入的考察了轉移的利害關系,獨自秉承著堅定信心,對上級違背命令,對下級頂住眾人議論,最終戰勝敵軍,擒拿了敵軍的首領,雖然古人記述很多事跡,但也沒有能夠超過您的?!比欢敄|關戰敗時,司馬昭向眾位將領問道:“誰應該擔任這個責任?”司馬王儀說:“這是元帥您的責任。”司馬昭發怒說:“司馬想把罪過加在我頭上嗎?”于是把王儀推出斬首。這件事做得太荒謬了。曹操和司馬師、司馬昭的奸詐叛逆,固然不必講。然而在用兵打仗的時候,把成績歸于別人,把過失留給自己,智謀成倍地超出常人,有誰不愿意盡心盡力地為他們效力?袁紹不采納田豐的計策,在官渡戰敗,罪過應當歸于自己,批評自己還來不及,卻說:“我不采納田豐的意見,終于被他譏笑?!本箽⑺懒颂镓S。袁紹丟師喪國,并非是不幸啊!
【評析】
本文通過列舉諸多有關曹操與司馬之事,論述二人都善于收買人心的觀點。本文一開始就引用了曹操自擊烏桓,諸將皆諫,既破敵而還,沒有責罰阻攔出戰自己的大臣,還重賞了他們,并說道:孤前行……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磥?,曹操是真正懂得一點辯證法的。他知道,北征勝利雖可以證明擊烏桓之舉是正確的,但并不能證明那些主張緩征的諫言就一無可取、完全錯誤;因而他不但不揪別人的辮子,反而贊賞不已,獎掖有加。西諺云:“條條大路通羅馬。”曹操并不因為得一勝算就認為“老子唯一正確”,所以他是一位英雄。文中還寫道,司馬師攻打吳國,因為沒有采納傅嘏建議,導致戰敗,眾臣欲懲罰諸位將領,司馬師卻說“此我過也,諸將何罪?”,將罪責攬于自己,免去了他人的責罰。然而他又因聽從雍州刺史陳泰建議,“并州,并力討胡”導致胡人趁機逃走,司馬師卻依然對諸臣說“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司馬師因不聽勸諫而戰敗,自己承擔責任是可以理解的,然聽從勸諫失敗,還將責任攬于自身,又有誰不愿意為這樣的人效力呢?討諸葛誕于壽春之際,王基頂住壓力,違背司馬昭之命,堅持自己的戰略,大勝敵軍。司馬昭寫信承認自己存在過錯,并稱贊王基用兵恰當。曹操,司馬師、司馬昭用兵奸詐,通過“以善推人,以惡自與”的戰略,俘獲了眾人之心。洪邁還在文中寫到,袁紹未采納田豐計策導致戰敗,宜罪己,謝之不暇,然后卻殺死田豐,最終袁紹喪國這一事實與以上例子形成對比。本文舉例充足,正反對比,論證觀點具有說服力。
上一篇:《容齋隨筆·曹操用人》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曾皙待子不慈》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