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傳
于禁傳
【題解】
于禁(?-221),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本為鮑信部將,后屬曹操。曾于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贊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建安二十四年(219)的襄樊之戰中,于禁敗給關羽后投降,致使晚節不保。關羽敗亡后,于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黃初二年(221),孫權遣還于禁回魏國,同年去世,謚曰厲侯。
【原文】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黃巾起,鮑信招合徒眾,禁附從焉。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戚,拔之,拜陷陳都尉。從討呂布于濮陽,別破布二營于城南,又別將破高雅于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于雍丘,皆拔之。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辟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從圍橋蕤(ruí)于苦,斬蕤等四將。從至宛,降張繡。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
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余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掠)。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
【譯文】
于禁,字文則,泰山郡鉅平人。黃巾軍起義,鮑信召集徒眾,于禁參加了他的隊伍。等到曹操管轄兗州的時候,于禁同部下都去投順,擔任一名隊長,為將軍王朗的部下。王朗對于禁的才能感到很驚異,就推薦他,說他可以勝任大將軍的職務。曹操召見了他,同他談話,任命他為軍中司馬,派他帶兵到徐州,攻打廣威縣,攻破了縣城,曹操封他為陷陣都尉。隨同曹操到濮陽討伐呂布,于禁單獨率兵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隨從曹操攻打壽張、定陶、離狐,在雍丘包圍了張超,占領了四座城池。又隨曹操討伐黃巾軍劉辟、黃邵等部,屯扎在版梁。黃邵等乘夜襲擊曹操營寨,于禁領部下迎擊,打敗了敵人,殺死了黃邵等,迫使敵人全部投降。于禁升任平虜校尉。然后再度跟隨曹操在苦縣包圍橋蕤,斬了橋蕤等四名敵將。又隨曹操到宛城,逼張繡投降。后來張繡再次反叛,曹操戰斗失利,敗退回舞陰。
這時候,部隊潰亂,士兵偷偷地各自尋找曹操,只有于禁約束幾百名部下的士兵,且戰且退,雖有負傷戰死的也不許散開。敵人追擊減慢了一些,于禁徐徐整理隊伍,敲著戰鼓回營。還沒回到駐地,途中看到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正在逃跑,于禁問他們緣故,回答說:“被青州兵劫持?!碑敵觞S巾軍投降的時候,號稱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寬容,所以敢乘機搶掠。于禁非常憤怒,對部下發布命令說:“青州兵也屬曹公統轄,還敢作賊嗎?”便領兵征討他們,責備他們的罪過。
【原文】
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后,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于是錄禁前后功,封益壽亭侯。復從攻張繡于穰,禽(擒)呂布于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斬之。
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愿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選步騎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津,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余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于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后從還官渡。
【譯文】
青州兵很快跑到曹操那兒去告狀。于禁抵達后,先設立營壘,沒有按時去拜渴曹操,有人勸他說:“青州兵已經告了你的狀了,應該趕快去曹公那里分辯?!庇诮f:“現在敵人還在后面,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追來,不先防備,用什么來抵抗敵人呢?況且曹公明智,他們誣告我又有什么用!”等到壕溝營壘都安排就緒,于禁才進去拜見曹操,把事情經過一一匯報。曹操很高興,對于禁說:“淯水的危難,我已經驚慌失措,將軍能在混亂當中整頓軍隊,責討搶掠的暴行,安營筑塹堅守陣地,有不可動搖之節操。即使是古代的名將,也不可能做得更好!”于是記錄于禁前后的功勞,封他為益壽亭侯。爾后,于禁再次隨曹操到穰縣攻打張繡,在下邳活捉了呂布。另與史渙、曹仁在射犬攻打眭固,打敗敵人,殺死了眭固。
曹操開始討伐袁紹的時候,袁紹兵力強大,于禁自愿擔任前鋒。曹操認為他很雄壯,派了二千名步兵,由于禁率領,守延津城抗御袁紹。曹操率軍返回官渡,劉備策動徐州反叛,曹操東征劉備。這時候,袁紹引軍攻打延津,于禁堅守,袁紹未能攻破。于禁又同樂進等人率領五千名馬步軍,攻擊袁紹的其他營壘,從延津西南沿黃河直到汲、獲嘉兩個縣,焚燒了敵人聚眾守衛的三十多個駐地,殺死俘虜各幾千人,袁紹部將何茂、王摩等二十多人投降。曹操又派于禁另外率軍屯駐原武城,在杜氏津攻破了袁紹的又一處營寨。于禁升任裨將軍,后來隨曹操回到官渡。
【原文】
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冀州平。昌豨復叛,遣禁征之。禁急近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嘆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益重禁。
東海平,拜禁虎威將軍。后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禁到,成舉眾三千余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后相屬,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戶,并前千二百戶。
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后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赍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譯文】
曹操和袁紹都分別把自己的營帳連接起來,筑起土山相對。袁紹的部隊向曹操營中射箭,很多士兵被射死射傷,曹軍都很害怕。于禁監督士兵守御土山,奮力作戰,氣勢更加高昂,袁紹被打敗,于禁升任偏將軍。冀州平定,但昌豨又反叛,曹操派于禁征剿,于禁急行軍攻擊昌豨,豨昌同于禁過去有過交情,所以找到于禁投降了。眾將軍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應該送他到曹操那兒。于禁說:“你們不知道曹公一貫的命令嗎?被圍以后投降的不赦。奉行法律,遵守命令,這是下對上的大節,昌豨雖然是我過去的朋友,于禁難道會因此而失節嗎?”親自到昌豨那里與他訣別,流著淚將他斬首了。當時曹操在淳于駐軍,聽說后嘆息說:“昌豨不到我這兒投降,而去找于禁,這不是命中注定要死了嗎?”從此更加器重于禁。
東海平定以后,封于禁為虎威將軍。后來他同臧霸等人攻擊梅成的隊伍,張遼、張郃等人征討陳蘭,于禁到達后,梅成帶領三千多人投降,隨后又發動叛變,他的部下都投奔陳蘭。張遼等人同陳蘭相持,軍糧不足,于禁押運糧草前后相接,張遼得到給養,于是殺死了陳蘭、梅成。于禁增加食邑二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戶。
那時候,于禁同張遼、樂進、張郃、徐晃都成為名將,曹操每次出征,都輪替著讓他們擔任先鋒或殿后,而于禁帶兵嚴肅齊整,繳獲的財物,自己一毫不取,因此賞賜特重,但他以法約束部下,所以不很得人心。曹操一直痛恨朱靈,想奪了他的軍權,因于禁有威信,為人看重,就派于禁帶幾十名騎兵,拿著命令,直接到朱靈的營地解除他的兵權,朱靈和他的部下都不敢妄動,于是任命朱靈擔任于禁手下的督軍,大家都被震服。于禁就是這樣令人畏懼。后來于禁升任左將軍,持節鉞,又分給他五百戶食邑,封他的一個兒子為列侯。
【原文】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會孫權禽(擒)羽,獲其眾,禁復在吳。
文帝踐阼,權稱潘,遣禁還。帝引見禁,須發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子圭嗣封益壽亭侯。謚禁曰厲侯。
【譯文】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長安,命曹仁去樊城討伐關羽,又派于禁協助。趕上秋天,下暴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深好幾丈,于禁部下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同眾將登上高坡,望著汪洋一片,無處躲藏。關羽乘著大船靠近攻擊,于禁只得投降,只有龐德不屈而死。曹操聽說后,哀嘆了很久,說:“我了解于禁有三十年,哪想得到臨危處難,反而不如龐德呢?”
后來孫權擒獲關羽,俘虜關羽部下,于禁又歸附于吳國。魏文帝即位,孫權稱藩國,命于禁回歸。文帝召見于禁,看到他須發皆白,面容憔悴,叩頭流淚,文帝用荀林父、孟明視的事安慰他,封他為安遠將軍。想派他出使吳國,先讓他到鄴城拜謁曹操的陵墓,預先讓人在陵堂畫上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情形。于禁看到以后,慚愧憤恨,發病而死。他的兒子于圭襲爵封為益壽亭侯,賜給于禁厲侯的謚號。
上一篇:《三國志·樂進傳》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國志·先主傳》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