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客駝死喻
【原文】
譬如估客,游行商賈,會于路中,而駝卒死。駝上所載,多有珍寶、細軟[1]、上氎[2]種種雜物。駝既死已,即剝其皮。商主舍行,坐[3]二弟子而語之言:“好看駝皮,莫使濕爛。”其后天雨,二人頑嚚[4],盡以好氎覆此皮上,氎盡爛壞。皮、氎之價,理自懸殊,以愚癡故,以氎覆皮。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其不殺者喻于白氎,其駝皮者即喻財貨,天雨濕爛喻于放逸、敗壞善行。不殺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5],然不能修,但以財貨造諸塔廟,供養諸僧,舍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應當精心,持不殺戒。
【注釋】
[1] 細軟:珠寶、綢帛等輕便而易于攜帶的貴重物品。
[2] 上氎(dié):指品質上乘的細棉布。
[3] 坐:留駐、守定,此處作使動詞用。
[4] 嚚(yín):愚蠢而頑固,奸詐。
[5] 妙因:絕妙的行因,是菩薩的大行。
【譯文】
過去有一個商人,四處流動做生意。一次在路途之中,他的駱駝突然死了。而駱駝背的還是一些珍寶、細軟和上好的細棉布等物品。駱駝既然已經死了,他就把皮剝了下來。商人要啟程,就吩咐兩個徒弟說:“你們好生看管這張駝皮,不要讓它受潮爛掉了。”商人走后不久,天下起了雨,兩個愚癡的人竟然用細棉布蓋在駱駝皮上,結果貴重的細棉布都爛掉了。駱駝皮和細棉布的價值,顯然是很懸殊的。因為愚癡,才用貴重的細棉布去蓋那不值錢的駱駝皮。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不殺生,比如是高貴的細棉布,駱駝皮比如是普通的財貨,天下雨被打濕爛掉的東西,比如是佛家弟子由于放縱自己的行為,從而破壞了戒律,毀掉了修積的善行。不殺生戒是佛法中最上等的絕妙行因,然而他們卻不好好修持,只知道拿些錢財造塔建廟,供養各位僧侶。這是放棄了基本的修持而去求人天福報,自然就會漂流在人、天等五道中輪回生死,自己也無法出離生死。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修行者應當注重修持不殺戒。
【評析】
常言道:“因小失大”,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兩個愚蠢的人因為不知道細棉布與駱駝皮的各自價值,居然用細棉布為駱駝皮擋雨,最后使它潰爛掉了。世人有時候也是這樣,在他們還沒有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與價值時,就將其輕重倒置,舍棄了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那些細枝末葉,以致價值較高的被丟掉了,留下來的只是那些價值很低的東西。同時,這個故事也警示我們:遇事定要有清晰的定位,孰輕孰重,孰優孰劣;還要有正確的判斷力,能夠運用心中的天平,在取、舍之間選優擇優。
故事征引
瓶子滿了嗎?
有一天,老方丈給他的弟子們講完佛法后,隨即拿出一個大玻璃瓶,接著又拿出兩個布袋,打開一看:一個裝著核桃,另一個裝著蓮子。
“今天我要給你們展示一個實驗,這還是我年輕的時候看過的一個實驗,實驗的結果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并常常用這個結果來激勵自己。所以,我希望你們看過這個實驗之后,也能像我一樣牢記這個實驗,關鍵是記住這個實驗結果。”老方丈說完,便首先把核桃塞進了玻璃瓶里,直到一個也塞不進去為止。
這時候他問弟子們:“你們看現在瓶子滿了嗎?”
有一位弟子回答說:“如果繼續裝核桃的話,它就已經滿了。”
老方丈又拿出蓮子,用蓮子填充裝了核桃后還留下的空間。然后老方丈又問道:“你們能從這個實驗里總結出什么道理嗎?”
老方丈剛說完,弟子們便開始踴躍發言,并展開了討論。
其中一個弟子說:“這說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滿,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性。”
另一個弟子說:“這說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肯擠,還是可以擠出來的。”
又有一個弟子說:“這說明空間可以無限細分。”
老方丈耐心地聽完弟子們的意見,笑著說道:“你們說得都有一定的真理成分,不過還是沒有說出我想讓你們領會的道理來。”弟子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究竟是個什么道理。
老方丈接著說:“你們是否可以反過來或是用逆向思維來考慮一下呢?假如我最先裝的是蓮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蓮子裝滿后還能裝下核桃嗎?”
老方丈繼續說:“你們再想想看,人生有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我們往往會忽略去做那些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而經常被一些無謂的小事所困擾,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人生沉埋于那些瑣碎的事物之中,到頭來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永遠記住今天的實驗,記住這個實驗的結果。”
弟子們聽完老方丈的話,都點了點頭。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估客偷金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倒灌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