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語妙不必代》經典解讀
語妙不必代
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宋俞文豹《吹劍三錄》云:“東坡問少游別后有何作?少游舉‘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坡曰:‘十三個字只說得一個騎馬樓前過。’”此事另見《花庵詞選》和《歷代詩余》卷五引曾慥《高齋詩話》:“少游自會稽入都見東坡。東坡問……”
王國維反對在作詞的時候,選用代替字。反對用“桂華”代替“月”,更反對秦觀的“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這句,連蘇軾都譏笑秦觀這句詞,說他寫了十三個字,不過就是寫了一個人騎馬樓前過而已。
王國維一向主張詩詞有真情實感,并強調詞要不隔為好,在詞中用代替詞,教人在理解中,還要在腦海里換算一次,削弱了對詞意的直觀感受。
水龍吟
秦觀
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朱簾半卷,單衣初試,清明時候。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甃。
玉佩丁東別后。悵佳期、參差難又。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門,柳邊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
對于王國維反對秦觀詞中的代替字,我是深深贊同的。一讀秦觀這首《水龍吟》,讀第一句的時候,突覺腦袋似乎變得如斗大,佶屈聱牙的幾個字下來,頓時堵得我再讀下去的興趣全無,換上來的是內心深深的自卑,立馬覺得自己文化知識沒有學好,甚至連字都認不完,還品什么詞呢?
看到王國維也如此批評,心中大快,是呀,不就是騎個馬過個街道而已,整這么復雜干什么?難寫難認,毫無美感,難不成覺得自己字認得多,隔三差五的要拿出來曬曬不成?
使用代字,很多時候給人以掉書袋之嫌,似有賣弄之意。
使用代字,也沒有完全地表達出原本字的意思,也就自然造成讀者理解上的誤會。
代字的使用,既不能給人以具體的美感,也不生動形象,也阻礙作者表達真情實感,故在文學中一向主張求真的王國維是反對用代字的。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就是說那些使用替代字的,如果不是因為詞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不強,就是詞人沒有高超的語言技巧,所以要用替代字,故弄玄虛。
我在讀這一節時,很為王國維批評秦觀的《水龍吟》中使用代字解恨,但是對于有些詞中使用代字,我又覺得似乎是原字比不上的。
此節王國維所舉的第一個反面例子,美成即是周邦彥,周邦彥的《解語花》中的“桂華流瓦”,恰恰是因為用了“桂華”代替“月”,反而境界才極妙。
解語花
周邦彥
風銷焰蠟,露浥烘爐,花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前句:“風銷焰蠟,露浥烘爐,花市光相射。”講的的確是月下之鬧市,燈火通明,人來人往如織,熱鬧的元宵之夜的場景。
但是后面緊接著的一句“桂華流瓦”,似乎所寫的不僅僅是月亮的皎潔,更多的似乎在映射此時的月亮之美,已如婉轉纖腰女子,乃是嫦娥之美,因為當時是元宵佳節,月亮是非常圓潤的,而此時圓潤的月亮恰似佳人,詞人在后面就提到了“看楚女,纖腰一把”。
“桂華流瓦”不僅寫出了月亮的皎潔,還寫出了月色的香氣,“華”乃是光華,而“桂”乃是香氣,月宮中有桂花樹,桂子飄香,灑向人間的皎皎月光,自然也是滿含香氣的。一片玉色之光,滿帶香氣地流淌在這琉璃碧瓦之上。那么前面所寫的元宵之熱鬧,不過是環境的一個鋪墊,他真正要營造的是這樣一個良辰佳節的浪漫氣氛。
“桂華流瓦”寫出月亮的色香兼備,還是為了下一個意境的鋪墊。周邦彥要繼續寫月亮,他要把月亮中的仙子嫦娥,寫得美輪美奐,超凡脫俗。
“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纖云散,薄薄的云層消散,才漸漸看到月亮的真面目。月中仙子翩翩而至,一片朦朧月光正如她那淡雅衣裳。
所以前面寫月色之香,實質是寫嫦娥的香氣,正是未見其人,先聞其香。待到云層消散,猶如女子揭去面紗,才漸漸地看到了月擁云簇之佳人的真面目。
如若將“桂華流瓦”以不能用替代字的原因換成“月華流瓦”,就生硬起來了,沒有了這般如醉月色之仙境中的韻味。
上一篇:王國維《人間詞話·詩詞鳴不平》經典解讀
下一篇:王國維《人間詞話·誰最工長調》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