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王羲之·蘭亭集序》原文鑒賞
永和九年1,歲在癸丑2,暮春之初3,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4,修禊事也5。群賢畢至6,少長咸集7。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8,又有清流激湍9,映帶左右10。引以為流觴曲水11,列坐其次12,雖無絲竹管弦之盛13,一觴一詠14,亦足以暢敘幽情15。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16,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17,所以游目騁懷18,足以極視聽之娛19,信可樂也20。
夫人之相與21,俯仰一世22,或取諸懷抱23,晤言一室之內(nèi)24;或因寄所托25,放浪形骸之外26。雖取舍萬殊27,靜躁不同28,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29。及其所之既倦30,情隨事遷31,感慨系之矣32。向之所欣33,俯仰之間已為陳跡34,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5;況修短隨化36,終期于盡37。古人云:“死生亦大矣38。”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39,未嘗不臨文嗟悼40,不能喻之于懷4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42,齊彭殤為妄作43。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44!故列敘時人45,錄其所述46。雖世殊事異47,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8。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49。
【注釋】 1永和九年:353年。永和為晉穆帝司馬聃的年號(345—356年)。2癸丑:按天干地支紀(jì)年這一年屬癸丑年。3暮春之初:指陰歷三月的上巳日(上旬的“巳”日),即三月初三。三月為暮春,也稱晚春。4會稽:郡名,東漢時郡治移山陰。山陰:縣名,今浙江省紹興縣。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地名蘭渚,有亭為蘭亭。現(xiàn)存有清康熙十二年重建的蘭亭遺址。5修禊(xi 細(xì)):古人風(fēng)習(xí),在農(nóng)歷三月三日,臨水而祭,以祓除不祥,稱為修禊。畢:盡。7咸:都。8修:長,高。9激湍:流勢急猛的水。10映帶:映照、縈繞在兩旁。形容景物互相襯映,彼此關(guān)連。11流觴曲水:觴,灑杯;曲水:引水環(huán)曲為渠,把酒杯放在曲水上游,任其循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12次:旁邊,指曲水旁。13絲竹管弦:絲,弦樂,指琴瑟之類弦樂器;竹,管樂,指笙簫之類管樂器。14一觴一詠:指飲酒賦詩。15幽情:深遠(yuǎn)的感情。16惠風(fēng):春日的和風(fēng)。17品類:品,品種;類,類別。這里指萬物。18游目騁懷:縱目游覽,舒展胸懷。19極:盡,盡情享受。視聽之娛:指耳目的享受。20信:確實(shí),真的。21相與:相處。22俯仰:古人以“俯仰之間”喻時間短促。一世:一生。23諸:兼詞,之于。懷抱;胸懷抱負(fù)。24晤言:面對面談話。25因寄所托:有所憑借,寄托。26放浪:放縱。形骸:形體,身體。27取舍:選取與舍棄。萬殊:千差萬別。28靜躁:指性情的安靜和急躁。這里的靜指“晤言一室之內(nèi)”,躁指“放浪形骸之外”。29曾:竟,乃。30之:往,這里是向往的意思。倦:厭倦。31遷:改變。32系:附著。33向:以往。34陳跡:往事。35興懷:產(chǎn)生感慨。36修短隨化:修短,指壽命長短。化,造化。37終期于盡;終歸于盡。期,限期。38死生亦大矣:見《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言生死變化之大。39契:符契,契約。古人以木或竹刻字后剖開兩類,雙方各執(zhí)一半,相合以取信。40嗟悼:嘆息、悲傷。41喻:理解、明白。42固:原來。一死生:生死同一。《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事與之友矣。”虛誕:虛妄、荒誕。43齊:齊一,等同。彭:彭祖,傳說古代長壽的人。殤:短命早死的人。44悲夫:可悲啊。45列敘:逐一敘寫。時人:指當(dāng)時參加聚會的人。46所述:所寫作的詩文。47世殊事異;指世間人事變化。48致:到達(dá)。引申為結(jié)果。49斯;這。
【今譯】 永和九年(353年),正值癸丑年,三月初三,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舉行集會,為了進(jìn)行修禊的事情。當(dāng)時群賢畢至,年輕的和年長的全到齊了。這個地方有崇山峻嶺,茂密的樹林,高高的竹叢;又有清澈湍急的流水,輝映環(huán)繞在蘭亭左右。引來流水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曲水之旁,即使沒有生簫管弦演奏的盛況,一面飲酒,一面賦詩,也足以暢敘深情了。這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春風(fēng)和煦,心情舒暢。抬頭可見宇宙的廣闊無邊,低頭可見地上萬物的繁多,縱目游覽,開暢胸懷,可使聽覺和視覺得到盡情地享受,實(shí)在令人快樂啊!
人們生活在天地之間,很快就度過一生。有人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和抱負(fù);有人將自己的情懷寄托在自己所愛好的事物上,不受拘束,任性而行。雖然進(jìn)取和退止非常懸殊,人的懷情有安靜和躁動的區(qū)別,但每當(dāng)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自己得到了暫時的快樂,便歡快地自滿自足起來,竟忘記了老年的即將來臨;等到他對所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人事的變化而變化,感慨也就隨之而生了。原先感到高興的,轉(zhuǎn)眼之間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又不能不因?yàn)樗鹦闹械母杏|;何況壽命的長短,完全聽?wèi){造化的安排,最終總要走到盡頭。古人說,“生與殆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啊”,又怎么不使人悲痛呢!
每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慨嘆的原因,和我的想法就象符契那樣吻合,總是面對古人那文章而嘆息悲傷,心里又不明白這是為什么。這時才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虛妄荒誕的,把長壽與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也是胡說。后來的人看今天,也和今天的人看從前一樣,悲傷啊!所以一一記下當(dāng)時集會的人,抄錄他們所作的詩文。雖將來與現(xiàn)在時代不同,情景也會變化,但人們因死生而引發(fā)的感慨,它的結(jié)果是一樣的。后來的人讀到這個集子,也將與我這篇序文有同樣的感慨吧。
【集評】 《晉書·王羲之列傳》: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詩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聞而甚喜。
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企羨》: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已敵石崇,甚有欣色。
劉宋·劉孝標(biāo)《世說新語·企羨》三注云: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馀姚令會稽謝騰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斗。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十四《浙江水注》云:湖水下注浙江,又逕會稽山陰縣,浙江又東與蘭溪水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shù)往造焉。太守王廙之移亭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于山椒,極高盡眺矣。亭宇雖壞,基陛尚存。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蘭亭集序》注: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dāng)時士大夫,務(wù)清談,鮮實(shí)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jì)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dá)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總案】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晚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舉行了一次著名的聚會。與會者臨流暢飲,賦詩抒懷,今存《蘭亭詩》,包括二十一人所作的三十七首作品,王羲之揮毫作序,記下集會的盛況,是為《蘭亭集序》。序中作者以飽含感情的筆觸,清新樸素的語言,對蘭亭的春景、聚會的盛況作了動人的描寫,并由此起興抒發(fā)了關(guān)于死生的感慨,表現(xiàn)出對人生的熱愛和執(zhí)著,反映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在當(dāng)時玄學(xué)、清談之風(fēng)很盛,虛無思想泛濫成災(zāi)的情況下,作者斥“一死生”、“齊壽殤”的論調(diào)為虛妄荒誕之論,體現(xiàn)出作者希望及時有為的務(wù)實(shí)精神和批判精神。此序是王羲之散文的代表作。全文感情濃郁,真率自然,敘議結(jié)合,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在議論中作者文筆雋爽流暢,灑脫無拘,但曲折深沉,展示了作者內(nèi)心復(fù)雜的感受。
上一篇:《先秦散文·國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墨子·兼愛上》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