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佩君莊朝用魏惠明董麗敏王紹艷
【原詩】:
郁郁澗底松(1),離離山上苗(2)。
以彼徑寸莖(3),蔭此百尺條(4)。
世胄躡高位(5),英俊沉下僚(6)。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7),七葉珥漢貂(8)。
馮公豈不偉(9),白首不見招。
【原詩作者】:左思
【導讀入境】:
左思生活的西晉,正是世族地主當權,門閥制度發展到鼎盛的時期。高官多為世族所壟斷,他的的特權又帶有相當的世襲性。左思這位寒門出身的才子,雖然博學能文,仕途卻并不得意。他的《詠史》詩便是為抨擊門閥制度而作。
看吧,根深葉茂、挺拔高大的松樹,只因為是生長在低洼的山澗,就被長在山頂之上的高不過一寸的小草遮蓋住了。由于地勢的原因,這種現象在大自然中也許不足為怪。可轉而看看人世間,身為棟梁之才的“英俊”只能屈身為“下僚”,因為那些世家子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這些無能之輩憑借了門閥、權勢,就可以身居高位,世上還有比這更不合理的事情嗎?那金日磾、張安世,憑著祖業就世代為官,子子孫孫的官帽上都得意地插著漢貂;而馮唐啊,你雖然才華出眾,本領過人,可誰讓你出身寒微呢,你也只好一生一世做著郎官這樣的小吏了。
【賞析】:
詩中借寫古人的懷才不遇,諷刺了當時門閥制度的不合理和社會風氣的腐朽,抒寫了自己的憤懣和不平。
詩人把澗底的高大松樹比喻成有才而屈居下位的人,把山上的小草比喻成無才而竊居高位的無能之輩,讓我們不難由自然界的客觀現象聯想到人間的社會現實“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全詩的主旨即于此點明,繼而聯想到古代的金張七世為官、馮唐的“白首不見招”。至此,作者心中的不平和憤懣,已是溢于言表了。
品味詩作,我們不難看出“澗底松”、“山上苗”不僅比喻貼切,二者還形成了鮮明對比。此外,“躡高位”的“世胄”和“沉下僚”的“英俊”形成對比;金張與馮唐形成對比。明確地把詩人的思想傾向和分明的愛憎流露出來,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的指斥和對根深蒂固的門閥制度的猛烈抨擊。
【思考題】:
通過賞析本詩,可再體會一下詠史與抒懷相結合的妙處。
上一篇:中學生《聽鄰家吹笙》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詠懷(其一)》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