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之忍第一百
好學之忍第一百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古之學者,一忍自持。鑿壁偷光,聚螢作囊,忍貧讀書,車胤匡衡。
耕助畫傭,牛衣夜織,忍苦向學,倪寬劉寔。
以錐刺股者,蘇秦之忍痛;系獄受經者,黃霸之忍辱。
寧越忍勞于十五年之晝夜,仲淹忍饑于一盆之粟粥。
及乎學成于身,而達乎天子之庭。鳴玉曳祖,為公為卿。為前圣繼絕學,為斯世開太平。
功名垂于竹帛,姓字著于丹青。噫,可不忍歟!
【譯文】
人們不論從事何種職業以安身立命,都要以學業為基礎。古時候的讀書人,都要忍受一切困苦,嚴格要求并約束自己。晉朝車胤為學習用紗袋裝進幾十只螢火蟲,借螢火蟲的光亮來學習;西漢匡衡為學習把鄰居的墻壁鑿穿,借助洞中透過來的光亮讀書。他們都是忍貧讀書、立身好學的好典范。
西漢倪寬,為了掙錢讀書曾給別人煮飯干活,利用休息時間讀書,后來官至御史大夫;晉朝劉寔,為了掙錢讀書而賣牛衣,一邊放牛一邊讀書,曾任吏部侍郎。他們都勤奮好學,終成大器。
《戰國策》載:戰國時的蘇秦,感到昏昏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忍痛讀書;西漢時的黃霸,得罪皇帝被打入監獄后,還拜師讀經,學習不止。
戰國時寧越忍受了15年的晝夜辛勞,刻苦學習,終于成了周威王的老師;范仲淹忍受每天只吃一盆粥的饑餓,節省時間來讀書,終成一代名臣。
等到學業有成的時候,就可以成為朝廷大員,進到天子的朝堂之上。佩玉鳴響,綬帶飄揚,做公卿之類的高官。他們因此就可以繼承先賢的學問,為開創今世的太平貢獻才智。
他們的功名被載入史冊,他們的名字被刻于功臣榜,流傳百世。啊!人們為了這一切,難道不該忍受求學過程中的困難,去努力學習嗎?
【評析】
民間諺語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人的一生是短暫的,要學習的東西也是無窮無盡的,而且學習會讓人詩書氣華,否則,只有漂亮的外表,不勤奮好學,沒有深刻的內涵,就會流于庸俗。
典例闡幽 勤奮好學,立志成才
唐朝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剛學會說話,望子成龍的父親白季庚,于公務余暇,親自教子讀書識字。心靈性慧的白居易,在父親的督導之下,進步飛快,五六歲時已經諳熟聲韻,九歲時,寫詩用韻,信手拈來即是。
白居易并不因為天分高而減少后天的努力,他少年時代學習很刻苦,即使因為躲避戰禍而貧病交加,也仍然矢志不移地攻讀不懈。“葛衣秋未換,書卷病仍看”,便是白居易讀書生活的真實寫照。
正是這樣的刻苦勤奮,才使白居易在詩壇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以自己少年的聰明為資本,小小年紀就知道忍耐清苦而勤奮好學。
華佗是東漢末期醫學家。從他能記事時起,家鄉水、旱、蟲、疫等災害連年不斷,鄉民死亡無數。華佗十分傷心,立志學醫以濟世救人。
華佗打聽到有一位治化道人醫術高明,就不遠千里去拜師學藝。治化道人答應把他暫時收下,先做幾年雜活再說。
于是,華佗被派去護理病人,每天燒水、洗尿盆、掃地。其他師兄弟喜歡偷懶,抱怨工作辛苦,可華佗一聲不吭。他耐心地侍候病人,并且仔細對病人的病情變化進行觀察研究,日子一久,他也明白了好多病的起因以及治療的方法。
三年后,治化道人見華佗如此勤奮好學,知道他是一個可造之材,就正式收他為徒。華佗遵從師父的教誨,白天同師父一道出診,夜里讀藥書常常讀到天亮,毫不懈怠。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又是三年。一天深夜,華佗正準備休息時,一個道童慌慌張張跑來叫他:“不好了,師父得了重病!”
華佗趕忙跑到師父臥室,只見師父臉色蠟黃,口吐白沫,師兄弟們全都手足無措。華佗上前摸摸師父額頭,又把把脈,舒一口氣說:“沒事,師父過一會兒就好了!”
大家聽了十分生氣:“師父病得這么厲害,怎么說沒病?”華佗不慌不忙地告訴大家:“我是依望、聞、切來推斷的,不會錯的!”
這時,治化道人忽然一下子坐了起來,笑哈哈地說:“徒兒們,我是在裝病試探大家的本領呢!看來華佗可以出師了!”
上一篇:忍學《好之忍第四十二》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妒之忍第三十四》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