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章第十七
【原文】
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慶[1],皆君之德,不思報國,豈忠也哉?君子有無祿,而益君,無有祿,而已者也。報國之道有四:一曰貢賢,二曰獻猷[2],三曰立功,四曰興利。賢者國之干[3],猷者國之規,功者國之將,利者國之用,是皆報國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4]。”況忠臣之于國乎。
【注釋】
[1]先后光慶:為祖先帶來光榮,為后代帶來幸福。 [2]獻猷:獻計獻策。猷,計劃,計謀。 [3]干:即棟梁之材。 [4]“無言不酬”二句:沒有一句話不予以應答,沒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加回報。酬,應答,應合。
【譯文】
作為臣子為君主做官治理天下,給祖先帶來美譽,給后代帶來幸福,都是由于受了君主的恩德。臣子如果不想報效國家,這難道還能算得上是忠臣嗎?賢明之人有的沒有俸祿卻還想著為國君做有益的事,還沒有受了俸祿不報答君王的。報國之道有四種方法:一是向君主舉薦賢才,二是為君主出謀劃策,三是建功立業,四是為國家增強收入,為民謀利。賢能之人是國家棟梁;獻計獻策的人,為國家提供治國方略;建功立業的人,是保衛國家的將帥之才;為國家增強收入,為民謀利的人,是國家的有用之才。這些都是報效國君的方法。只要是盡了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詩經》上說:“沒有一句話不予以應答,沒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回報。”何況身為忠臣而對于自己的國家呢?
【解析】
我國有句俗語: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感動并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領導,感恩同事,等等。正因為他們,我們才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作為子女懂得感恩,才能孝順父母;作為學生,懂得感恩,才能更加刻苦學習;作為同事,懂得感恩,才能更好地團結合作;作為員工,懂得感恩,才能忠誠于自己的公司。
懂得感恩是忠誠的基礎,一個不忠誠國家的人不會一心一意地建設國家、報效國家,同理一個不忠誠的員工也不會專心致志地工作,對企業作出任何貢獻。作為公民懂得感恩才能熱愛和報效國家,才會建設國家作出貢獻;作為企業員工懂得感恩,才能熱愛和珍惜工作,才會給企業發展增添動力;作為子女懂得感恩,才能理解和感激父母的操勞,父母才會感到欣慰。
當你心存感恩時,你的心情自然是愉快而積極的,因為你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并保持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上的積極態度,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人生將與眾不同。不懂得感恩談不上忠誠,沒有忠誠更不會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忠誠的基礎。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回報企業,回報老師等等,回報不是只在口頭上表示,而是落實在具體行動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忠誠。
典例闡幽
明朝忠臣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祖籍福建南安,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戶,母親為日本田川氏,父親鄭芝龍受明招安前為海盜首領。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清克福建,在洪承疇的招撫下,鄭父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反對,只身北上投清。清軍卻乘機掠劫鄭家,鄭母為免辱,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永歷三年改奉南明永歷年號,永歷十一年,人在云南的永歷帝封鄭成功為延平王。
永歷十二年初夏時分,延平王鄭成功著手準備軍事行動,集糧調兵,并在大洋山一帶聚集。八月十日,颶風忽起,水天相連,波濤似山。大風災下,樓船撞毀,士兵溺斃成千上萬,鄭成功本人的六個“王妃”與三個尚在孩提的兒子鄭浚、鄭浴、鄭溫也被淹死江中。為此,鄭成功只得暫擱置行軍計劃。
清朝歷史學者計六奇認為,鄭成功聽說其父鄭芝龍被殺而出兵抵浙,不確切。長江之役于1659年開始,鄭芝龍當時還被關押在寧古塔,兩年多后順治帝死后他才被殺掉。所以,鄭成功舟師出海,絕不是“為父報仇”而來。
轉年四月,鄭成功與張煌言一起率千余艘戰船,首戰告捷,一舉攻克定海。然后大軍北上,攻瓜洲,隨后炮轟鎮江,固守鎮江的清朝守將高謙與太守戴可立不得不開城投降。鄭成功大義待之,仍令二人以原職守城。二十八日,大軍舍陸路不走,仍乘舟而進。從鎮江至南京,只有百里遠,但鄭軍大船溯江逆風而行,非常吃力,路上整整花了十天,才到南京城下。
及至,鄭成功并不立刻進攻,其意無非是圍困逼降城內清軍。其間,張煌言率領為數不多的魯監國舟師,在姑蘇、常熟一帶兜轉,傳檄各州郡,往來造勢。一時間清朝治下的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均派人送款示降。可惜,鄭成功十余萬大軍齊集南京城下,根本不攻,師老兵惰,最終喪失了大好機會。遷延之間,清軍梁化鳳、蔣國柱以及駐扎在南京上下游的各部清軍紛紛來援,自云南回兵的滿洲八旗軍隊馬爾賽、葛褚哈等部也疾馳至南京。
最后的南京之役,鄭成功手下大將除甘輝、潘庚鐘、萬禮、張英、林勝、藍衍、陳魁陣亡外,還有副將魏標、林世用、洪復等人,皆搏斗死于軍中,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張煌言聞鄭軍在南京敗潰,立刻寫信,要鄭成功在民心可恃的基礎上,堅持一下,派出百艘戰艦到上游與自己聯兵,鞏固上游成果。
心灰氣冷的鄭成功棄鎮江不守,順流東下而去。八旗兵隨后進入鎮江,南京的清朝政府張貼告示,夸張“滅賊”功績,不可一世。
鄭成功敗歸途中,在八月間曾進攻崇明,卻久攻不下,悻悻而返。后聽聞清軍集浙、直、粵數省水軍齊來會剿,鄭成功憂慮,派人議和,遭拒。
明朝諸將,私心大過公心,尤以鄭成功為最。倘使當初孫可望、李定國兵盛時他出兵配合夾擊江南清軍,南明必勝無疑。西南戰事吃緊,他不去營救永歷帝,反而自提精兵攻南京以“復明”,更顯示出他目的不純。
順治十七年三月,清將達素與施瑯統領滿漢水陸精兵數萬人、戰船數百艘合攻廈門,被嚴陣而備的鄭成功擊敗。清廷再征調大軍準備進攻,但次年順治帝病死。
眼見自長江敗歸后境土日蹙,趁清帝新死的緩沖期,鄭成功加緊收復臺灣的準備。為此,張煌言寫信苦勸。因為,臺灣收復后,鄭軍主力勢必遠離大陸,這與南明的抗清復明大業相悖。
鄭成功不聽,率水師進發,終于把荷蘭侵略者逐出,收復臺灣島。
1662年4月,積懣成疾的鄭成功,吐血而死,時年三十八歲。
明朝亡,天下亡,鄭氏能在一隅海島保全大明衣冠數十年,誠可贊嘆,絕非簡單“割據一方”四字能定論。連康熙本人都贊嘆這位敵手:“鄭成功,真乃明朝忠臣,非為朕之亂臣賊子!”
鮑叔牙與管仲
春秋時代,管仲和鮑叔牙兩個人因為長期合作,交情深厚,結為知心朋友。
他們一同做生意,到最后結算利潤時,兩個人分錢的時候,管仲總是多取一倍,鮑叔牙卻從來都不認為他是貪財之輩。有人替鮑叔牙打抱不平,他總是說:“管仲并不是貪財的人,他家中還有老人需要贍養,他還要救濟那些貧窮的族人,而我現在的家庭狀況要比他強很多,也不急著要錢。”
有一次,鮑叔牙遇到了一點麻煩,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管仲幫助他,替他出主意解決問題。可是結果把事情弄得一團糟,管仲慚愧地說:“我真是沒有用,把你害苦了!”
旁觀者對鮑叔牙說:“管仲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這樣的蠢人你還要和他交往下去嗎?”
鮑叔牙淡然一笑,說:“雖然事情沒有辦好,但是他也是為我著想啊!再說這件事情確實很棘手,客觀條件如此,換了任何人也難于處理,恐怕比他辦得還不如。”
管仲在為官時,曾經有三次機會做官,可是每一次都被罷免。鮑叔牙每一次都為他出力,幫他說話,才又得到提升。這時,有人幸災樂禍于管仲的遭遇,在鮑叔牙面前冷嘲熱諷,評價說:“你的那位朋友真是沒出息,好不容易做個官,總是得不到信任,每次都被免掉,真是丟人!”
鮑叔牙卻為管仲辯護,嚴肅地說:“管仲是天下奇才,有經天緯地之才,當今之世沒有幾個能比得上他!他現在仕途不濟,只是沒有遇到好機緣罷了!”
他們出征打仗的時候,管仲每一次出擊都慘遭失敗。后來,到了行軍打仗的時候,每次列方隊,管仲就退居到隊伍的后面,不敢在前面沖鋒陷陣。等戰爭結束、凱旋的時候,他就搶在前面。同行的人都譏笑他膽小,鮑叔牙趕緊解釋:“管仲是有名的孝子,他家中的老母親還要他養老送終,他當然要保全性命奉養老人,他這種美德,你們幾人能比得上的呢?”
公子小白與管仲有“一箭之仇”,小白殺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糾后,當上了國君。鮑叔牙竭力推薦管仲當齊國的相國,自己卻心甘情愿做管仲的副手。他對小白說:“管仲有濟世匡時之略,一定能夠幫助您建立霸主地位。我懇請您不計前嫌,能夠重用他!”
管仲聽說后,深有感觸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如果沒有他,也許我早就成了貪財奴、怕死鬼和笨蛋,說不定現在已經被定罪,成為刀下之鬼了。”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東晉的朝政越來越腐敗了,會稽郡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過了兩年,起義軍十幾萬逼近建康,東晉王朝出動北府兵,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這時候,東晉的統治集團內部又亂了起來。桓溫的兒子煥玄占領了長江上游,帶兵攻進建康,廢了晉安帝,自立為帝。過了三年四個月,北府兵將領劉裕打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打那以后,東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隱居。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里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后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里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當時做個縣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淵明一不會搜刮,二不懂貪污,日子過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過的窮日子,當然要好一些。再說,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里,沒有什么官場應酬,也還比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縣里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里捻著胡子吟詩,一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只好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么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嘆了口氣說:“我可不愿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為五斗米折腰”)!”
說著,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干了。
陶淵明回到柴桑老家,覺得這個亂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離得太遠了。從那以后,他下決心隱居過日子,空下來就寫了許多詩歌文章,來抒發自己的心情。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成為了千古美談。
高仁厚執法嚴明立軍威
唐朝末年唐僖宗在位期間,楊師立在東川聚眾反叛朝廷,朝廷派高仁厚為正使、楊茂言為副使率軍前往平叛。乘官兵初來乍到立足未穩,一天夜里二鼓時分,叛首楊師立派部將鄭君雄率兵突然襲擊副使楊茂言駐守的軍營,楊茂言猝不及防,不知叛軍虛實,驚恐之下,倉皇棄營而逃。
駐守在附近軍營的官兵見連副使都望風逃走了,也都斗志盡失,跟著一哄而散。叛軍如入無人之境,徑直向正使高仁厚駐守的中軍大營殺來。高仁厚見形勢危急,只得鋌而走險,命令士兵大開營門,點燃火炬把軍營照得如同白晝一般,并親自率領士兵埋伏在道路兩旁,等待叛軍靠近時拼死一搏。
叛軍見官兵營門洞開,以為有詐,猶豫半晌不敢攻入,最后還是決定撤兵而去。高仁厚乘機指揮伏兵殺出,叛軍驚懼交加,大敗而退。
按軍法,臨陣脫逃是殺頭的死罪,高仁厚考慮到在叛軍殺來時棄營而逃的官兵人數太多,不可能全部予以誅殺,就悄悄把孔目官張記叫到身邊來,對他耳提面命一番,然后派他連夜帶人去把那些逃跑的官兵追回來。
張記找到逃跑的官兵后,立刻勸說道:“正使率中軍大營已將叛軍殺退,為防叛軍乘夜再次來襲,正使目前正在緊閉營門堅守,并沒有到其他軍營中查看。你們棄營而逃的事正使現在還不知道。你們趕快回來吧,明天早晨像往常一樣去參拜正使,就沒有人會追究今晚的事了。”張沼是軍中聞名的忠厚長者,他的話大家一向都信得過,于是逃跑的官兵都趕在天亮前悄悄回到自己原來的軍營。只有副使楊茂言由于逃得最早,跑出去太遠,一直到天亮后知道危險解除才干了回來。
第二天剛拂曉,高仁厚一覺醒來,聽到各軍營中像往日一樣,又響起了敲擊更鼓之聲,不由欣慰地說:“這下好了,昨夜逃跑的官兵又都回來了。”各營將領還以為高仁厚真的不知實情,都懷著僥幸心理,像往常一樣魚貫而入,涌到中軍大帳來拜見正使。
誰知高仁厚陰沉著雙眼掃視眾人半天,突然開口對在旁正襟危坐的副使楊茂言質問道:“昨夜叛軍襲營,聽說副使‘身先士卒’,棄營而逃,有這事嗎?”楊茂言汗流俠背地狡辯道:“末將聽說叛軍攻進中軍大營,正使已經突圍而出,就趕緊率兵出營接應,誰知消息競然有誤。末將知道真相后,又趕快回到營中。”
高仁厚斥責道:“我與副使同受皇上重托,一起領兵討伐叛軍。軍法威嚴,如果身為正使的我臨陣脫逃,你作為副使就應當執行軍法,將我斬首示眾,然后上奏朝廷。如今卻是副使臨陣脫逃在先,說謊粉飾在后,按軍法該當如何?”
眾將臉色發白,額聲答道:“應當處死。”高仁厚立即喝今把楊茂言推出去斬首示眾,昨晚逃走的將領都嚇得跪在地上向高仁厚請罪。高仁厚寬慰大家說:“諸將昨晚棄營而逃之事,皆是楊茂言帶頭擾亂軍心所致,你們既已知罪,我就不加責罰了。望眾將以楊茂言為戒,戴罪立功,早日剿滅叛軍。”眾將歡聲雷動,轟然答應。
高仁厚又傳令把昨晚俘獲的叛軍俘虜數十人全數釋放。鄭君雄聽這些放歸的俘虜報告了高仁厚整肅軍紀的事,聯想起自己襲營大敗而還,不禁深為恐懼:“高仁厚軍法如此嚴明,我等豈是他的對手。”為給自己留條后路,鄭君雄殺死叛首楊師立后率眾向高仁厚投降。
成吉思汗悔殺愛鷹
成吉思汗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與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有關,而他之所以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則與他的一段傳奇經歷有關。
有一次,成吉思汗帶人去打獵。他們一大早便出發,可到了中午仍沒有收獲,只好返回帳篷。成吉思汗不甘心,就獨自一個人走回山上。
烈日當空,他沿著羊腸小道向山上走去。不久,他來到了一個山谷,見到有溪水從上面一滴一滴地流下來。成吉思汗非常高興,就取出水袋,耐著性子去接。
當水接到七八分滿的時候,他高興地把水袋拿到嘴邊,想把水喝下去。就在這時,一股疾風猛然把水袋從他手里吹了下來,將水灑了。成吉思汗又急又怒,抬頭一看,原來是自己的愛鷹搞的鬼。他非常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拿起水袋繼續接水。
當水再次接到七八分的時候,又有一股疾風把水袋弄翻了,原來又是這只鷹。成吉思汗非常憤怒,于是,他—聲不吭地拾起水袋,再次從頭開始接水。當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滿的時候,他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然后把水袋慢慢地移近嘴邊。老鷹再次向他飛來,成吉思汗迅速拿出尖刀,把鷹殺死了。
由于他在殺掉鷹的時候,注意力過分集中,疏忽了手中的水袋,水袋掉進了山谷里。成吉思汗無法再接水喝了。不過他想到既然有水從山上滴下來,那么上面也許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于是他忍住口渴,用力向上爬,終于攀上了山頂,發現那里果然有一個湖泊。
成吉思汗興奮極了,立即彎下身子想要喝個飽。忽然,他看見湖邊有一條大毒蛇的尸體,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飛鷹救了我,它剛才打翻我的水袋,使我沒有喝下被毒蛇污染的水。”成吉思汗知道自己錯了,他帶著自責的心情,忍著口渴返回了帳篷。從此以后,他就學會不再由于他人的冒犯而做下錯事。這使成吉思汗避免了很多錯事,給他的宏圖大業帶來了莫大的幫助。
忠誠的價值
20世紀80年代初,擁有1.5萬多名員工的日本十大紡織公司之一的鐘紡紡織公司的董事長伊藤先生,是從小職員被武藤董事長一手提拔起來的。
鐘紡公司曾經有許多企業,其中有一家分公司曾做得非常不理想,年年虧損。武藤董事長便打算讓其停止生產,同時把員工們也一并遣散。
得知這個消息,員工們開始無心工作了,連對董事長的態度也變得十分無禮。這時候,只有伊藤一個人始終在沉寂的辦公室里日夜不停地工作,整理及處理公司收尾工作,甚至事情比以前做得更有勁頭,更負責任。伊藤這種忠誠無私的為人與氣節使武藤先生大為感動,油然對這位年輕人重視起來。
于是,武藤先生請他到鐘紡公司當他的秘書,并且對他十分器重。由于他的表現非常突出,3年后就讓他當上常務董事。
幾年后,武藤就將日本有名的這家大公司交給伊藤一個人來管理了。
在自傳中,年輕有為的伊藤董事長深情地回憶道:“自己服務的公司瀕臨倒閉之時,就是你留下來發揮潛力的最好機會。如果沒有關閉那個虧損單位的機會,也許,我一輩子都是個小職員呢?”
人生感悟:每個人最值得別人留戀的,就是對別人的忠誠。你也許什么都沒有,但你可以擁有忠誠,這將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的最大貢獻。忠誠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做人境界。忠誠,讓人銘記一份真情,讓世界處處充滿愛。
把商行的命運當做自己的命運
在美國有個叫布恩斯是青年,他在五金工具店里工作,每周的工資是200美元。他剛走進商店,總經理對他說:“你應該熟悉工作中的所有細節,這樣你能成為有用之才。一旦你能表明自己的能力,我就會馬上來承認你的工作成績。”
年輕的布恩斯總能細心觀察。幾周之后,他發現總經理總是仔細查看進口商品的清單。這些產品是從德國和法國進口的。他便開始研究貨物清單,從而認識了法國和德國的一些商人。有一天,總經理工作非常繁忙,于是便讓布恩斯幫助整理貨物清單。他完成得非常出色,此后,清單檢查工作都要由他來把關。
一個月之后,他被總經理叫進辦公室,商行的兩位主要人物會見了他,與他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年紀較大的一位長者說道:“我在這一行干了幾十年,你是第一個看到這個機會的男孩,并巧妙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在你的總經理到來之前,我一直從事這項工作。而你總經理之所以能成為商行中的一員,就在于他能關注這一方面的工作。我們希望你來主管商品進口的工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我們需要有能力的人來從事這項工作。在我們這20個員工當中,只有你一個人看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有能力勝任它。”
布恩斯的工資被提高到每周500美元,在5年之內他的工資收入就會超過10萬美元,后來被派往法國和德國。他的老板說:“等約翰·布恩斯到30歲的時候,可能會成為商行合伙人中的一員。他是一個把商行的命運當做自己命運的人,并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汗水,使自己能夠為商行做得更多。一個愿意為公司付出更多汗水的人,表明他對公司是無比的忠誠,付出自己的忠誠,最終必有回報。”
忠誠的員工
A公司的老板帶著自己的談判人員到B公司進行業務商談,他們想如果按照公司原先制定好的計劃來談恐怕會有一些問題,但是他們必須取得成功,因為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更重要的是交易的商業利潤非常可觀。B公司也有自己的底線,但是他們不能輕易亮出,談判一直沒有多大的進展。
A公司一直摸不清B公司的談判底線,經過幾天的談判,還是沒有弄清楚。A公司的談判助理說:“實在不行,我們就收買他們的談判人員,給他們一些回扣,這對我們來說,是舍小保大,從長遠來看,是值得的。我聽說C公司和D公司也已經介入了,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話可能會錯失這次難得的機會。”
負責談判的主管對此不同意,認為這樣做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
最后,這家公司的老板認為可以試一下,他說:“我想證明一個問題。”
A公司的談判助理不明白。
第二天談判開始的時候,沒有人說話。
這時A公司的老板說話了:“我們同意貴公司提出的價錢,就按照你們說的價錢成交。”這是讓A、B公司所有談判人員沒有想到的。
接著,A公司的事老板繼續說:“我的助理準備給你們談判人員回扣的事我是知道的,我當時沒有反對,就是想證明一件事。最終證實我的猜想,貴公司的談判人員不僅有著豐富的談判經驗,而且分工協作非常好,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面對我們開出的豐厚回扣不為所動,對自己的公司非常忠誠,這很令我敬佩。我們是競爭對手,成交的價錢是我們分勝負的標準。但是,一個企業的生存并不僅僅是依靠錢的多少。員工的忠誠和責任對于一個企業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的表現讓我們看到貴公司的未來,和貴公司合作,我大可放心。從價錢上來看,我們是多出了一些,但我認為以后我們會賺得更多。”
他的話還沒說完,全場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忠誠和責任是每個人的義務。作為公司忠誠的員工,即使是競爭對手,也會敬佩對方的責任和忠誠。
上一篇:忠經全集《忠諫章第十五》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忠經全集《百工章第四》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