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晨
穿上你輕飄的木屐,穿上你的輕軟的外衣
趁著細雨蒙蒙我們到濕潤的田里
我們要聽翠綠的野草上水珠兒低語
我們要聽鵝黃的稻波上微風的足跡
我們要聽白茸茸的薄的云紗輕輕飛起
我們要聽纖纖的水溝彎曲曲的歌曲
我們要聽徐徐渡來的遠寺的鐘聲
我們要聽茅屋頂上吐著一縷一縷的煙絲
我們要瞅著神秘的扉開在灰綠的林隙
我們要等過來了跌跣的牧兒披著蓑衣
我們要等河上凝著的淡霧慢慢的卷開
我們要等薰醉的樹枝滴凈了他的珠玉
我們直走到各各的幽徑都遍了你的足跡
我們直走到你的桃紅的素足軟軟的浸濕
我們直走到萬有都映著我們的影子
我們直走到我們的心波寂蟄在朦朧的懷里
穿上你的輕飄的木屐披上你的輕輕的外衣
趁著這細雨蒙蒙我們到濕潤的田里
穆木天
穆木天寫詩主張“詩的統一性”和“詩的持續性”。所謂“詩的統一性”,指“統一的思想、統一的內容、統一的寫法”;所謂“詩的持續性”,指“先驗狀態的持續的律動”,“在空間的音樂的曲線”。而這兩者又統一到心情(即情緒)上來:“一個有統一性的詩,是一個統一性的心情的反映,是內生活的真實的象征。心情的流動的內生活是動轉的,而它們的流動動轉是有秩序的,是有持續的,所以它們的象征也應有持續的。一首詩是一個先驗狀態的持續的律動。”這首《雨后》體現了這個特點。首先,它是“統一”的:全詩共九節,一口氣貫下來,具有統一的內容,統一的寫法,統一的音調。詩人以人物形象的勾勒和特定氣氛、特定地點的簡單描繪開頭及結尾,前后映應,渾然一體。中間七節則分別寫了聽覺,視覺,心態等各種官能感覺。詩中每一個方面的描寫都彌漫著輕飄、輕柔、清新、朦朧的情調。無論是“輕飄的木屐”,“輕軟的外衣”、蒙蒙細雨、濕潤的田野;無論是低語的水珠、微風的足跡、輕輕飛起的云紗、彎曲曲的歌曲;無論是遠寺的鐘聲、一縷一縷的煙絲、灰綠的林隙、披著蓑衣的牧童、無論是慢慢卷開的淡霧、樹枝上滴落的珠玉、印滿足跡的幽徑、浸濕了的桃紅的素足……這一切都有著統一的幽靜而飄渺的意境。或者說這一切都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意象,從而表達出作者的感覺、心緒、思想、情懷。其次,這首詩又是“持續的”:“具有持續的動作、持續的感覺、持續的情感、持續的音調,持續的意識流。從著裝出發,奔向田野,到在田野上聽,在田野上“瞅”、看、眺望、凝視,再到不停地漫步、奔走……這些動作前后相續,秩序井然,如水之流動,永不停息。而詩人的感情,意識也在這個“流”中不停息地流動。詩中的音色律動則構成一種持續的曲線。這大約就是穆木天所追求的“詩的統一性”和“詩的持續性”,也是他所要求的“詩的世界”或“純粹詩歌”。
與王獨清相比,穆木天的詩歌沒有多少頹廢色彩。他的詩具有更加明顯的朦朧美和沖淡美。
上一篇:雨中的馬
下一篇:雨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