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鋪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9 彩色片 9本
中國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水華 編劇:夏衍(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錢江 主要演員:謝添(飾林老板) 韓濤(飾余會長) 于藍(飾張寡婦) 馬薇(飾林明秀)
本片獲1983年葡萄牙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劇情簡介】
30年代初,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們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風潮。
在江南的一個古鎮上,雜貨店的林老板和老板娘也不知不覺地被卷入了這個風潮。林老板的女兒由于平時穿戴一些日貨而收到中學抗日會“不準上學”的信。而比這更為嚴重的是,群眾的義憤卻被國民黨利用變為一種敲詐勒索的手段。林老板為了要維護商店的正常售貨,不得不狠狠心從老板娘手里奪過鑰匙,取出幾百塊銀元去賄賂國民黨黨部的成員。
林老板這個被稱為“齋齋野鬼”的法子還真奏效。當那幾百塊銀元裝入鎮商會余會長的腰包時,林老板已取得了出售日貨的默許。林老板將鋪子重新布置一番,把幾個星期不露臉的日貨又都擺上了貨架。他畢竟腦子靈光,又摹仿上海大商店的辦法,寫了許多“大廉價照碼九折”的紅綠紙條貼在商店外邊,招徠顧客。他在學徒壽生的幫忙下,苦心經營,支撐著商店,好不容易闖過了年關。可就在這闖年關的過程中,鎮上的鋪子又倒閉了幾十家。
正在林老板苦心經營度日之時,鎮上突然來了一大批逃難的上海人。壽生十分機靈,他從鎮上阿四那天講的話受到啟發,建議林老板將臉盆、牙刷、牙粉配成套銷售“廉價一元貨”。林老板覺得主意不錯,讓店里兩個小伙計連夜準備,還叫上老婆、女兒一塊幫忙。果然這“一元貨”的生意相當興隆,林老板賺了一筆錢。
可正當林老板生意有起色之時,錢莊開始了高利盤剝,國民黨的官憲也來敲詐,特別使林老板心驚肉跳的是,商會余會長居然受警察局卜局長指使,要林老板將愛女林明秀給卜局長當姨太太。
林老板雖然仗著自己商店原有的實力和善于見風使舵的本領在風波疊起的形勢中擠倒了資本小的同行,稍稍站住了腳跟。可在那爾虞我詐,大魚吃小魚的爭斗中,他畢竟無能為力,只好甘拜下風。經過再三思量,林老板亮出了鋪子“倒閉”的牌子,帶著女兒逃之夭夭。林老板逃走時,帶跑了張寡婦、朱三太這些老弱孤寡存放在林家鋪子里的款子。在這場黑吃黑的爭斗中,受到更大打擊的還是更下層的窮苦人們。
【鑒賞】
由夏衍改編、水華執導的影片《林家鋪子》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之所以具有重要的位置,既得益于茅盾原著在現代文學史中的獨特地位,也有賴于影片所具有的藝術特色。
影片《林家鋪子》在改編方面的成就較為顯著。原作所反映的是30年代中國城鎮小商人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處于風雨飄搖、奄奄待斃的境地中,即使是用盡了挖肉補瘡、飲鴆止渴的解數,還是不得不承受破產倒閉的悲慘命運。另外,原作還在背景中大大加強了日本侵略者的魔影,讓以卜局長和黑麻子之流為代表的反動統治階級與日寇的炮火同聲相應,轟毀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甚至還利用民眾的抗日熱情大發橫財。這些,作為影片的《林家鋪子》忠于原著的精神,充分體現了出來。但是,對于主人公林老板這個人物,影片卻沒有拘泥于原著,而是在深刻了解原著歷史背景和各種局限的情況下,大膽改編,使林老板的形象更加豐滿,使影片的題旨在原著的基礎上有所伸延。
夏衍在談及《林家鋪子》改編時說過,“茅盾同志寫小說的時候和現在要改編電影的時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情況。當時一方面是國難當頭,需要團結全民起來抗日。另一方面是當時文網很密,作者不能暢所欲言,這是當時的政治情況。”因此,夏衍便在電影中著力刻畫林老板在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兩面性:林老板對于國民黨的軍閥、官僚、商會會長、錢莊老板,他是無力抵抗的,只能磕頭哀告,在這情況下,他是被剝削者;但是對于比他更弱的人,如農民、孤兒寡婦、比他更小的零售商、攤販,他要欺侮,要剝削。這是中國工商業者普遍的兩面性。他是商人,唯利是圖是他的本性,所以人家抗日,他可以私賣日貨;他是小商人,在舊社會沒有地位,所以只能對壓在他上面的人低聲下氣,花“晦氣錢”來茍延殘喘。即便是受到國民黨、商會會長、錢莊老板等欺壓,甚至于打他女兒的主意時,他也不敢反抗。正是基于對林老板主導性格的改變,在影片中增加了他壓逼零售商等情節。影片《林家鋪子》對“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規律的揭示,無疑是對作品題旨的深化。
影片的成功不僅在于對林老板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而且也在于整部影片的藝術結構。在這部影片中,創作者以林老板與國民黨官僚黑麻子、卜局長等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為主線,以其他多方面情節為副線展開,讓群眾在主副線的梳理與交織中充分感受到,促使林家鋪子倒閉的原因,并非林老板不會作生意,而在于:國民黨借查禁日貨進行的敲詐勒索;農村經濟的破產和農民購買力的低弱;“一·二八”上海戰爭對城鎮金融、商業的影響;以及同業的勾心斗角與上海客人的逼債……這種對林家鋪子倒閉原因所做的階級根源與社會根源的深刻剖析,充分顯現了影片創作者對原著精深的理解和獨特的藝術概括力。
影片在環境、氣氛的營造上也很出色。在整部影片中,影片的創作者通過聲、光、色、服、化、導的精心選擇和配置,讓影片的鏡頭、場景都“貼”近江南古鎮的特色,特別是讓整部影片彌漫出一種似乎不斷顯露生機,但又不斷為重壓所窒息的時代社會氛圍。作為影片造型重要部分的攝影在這部影片中顯現出很深的功力。《林家鋪子》的主要場景都在一條古鎮小街上展開,而由于要細致刻畫林老板這個人物,一些重場戲都要在空間狹小的鋪子里表現。這種小街景、屋內戲的拍攝如何能體現出時代的氣息和古鎮的特點,的確是個棘手難題。影片的創作者一方面精心安排場面的各種攝影調度,注意從不同角度來對“林家鋪子”進行多方面的表現,以避免出現“話劇味”;另一方面,他們十分注意將不同的重場戲“分解”為不同的“時區”進行拍攝,以尋求變化,渲染氛圍,展示環境。因此,無論是影片中霧靄還沒散去的開店,中午時分的守店,或是晚上燈下的盤點,都參差變化,韻味各具。至于對30年代初江南古鎮的各種陳設道具的精細布置,影片更是一絲不茍,從鋪面板壁的作舊到林老板的懷表,從背景中的烏蓬船到前景中的小氈帽無不令人恍如返回到那逝去的年代。
由于主要人物的極其突出和主要場景的高度集中,影片《林家鋪子》對林老板的表演提出了高難度的要求。飾演林老板的謝添稱職地扮演了這一角色。在影片中,無論是林老板見余會長時的惴惴不安,還是大賣“一元貨”后賺錢的得意;無論是見其他鋪子倒閉后的暗暗高興,還是對壽生既放心又疑心的猜度……都表現出謝添表演技藝的成熟。如果說謝添扮演林老板這一角色有個尺度的話,那就是他沒有拘泥于原著對林老板的刻畫,而是在表演中感悟到了林老板“見豺狼,他是綿羊;見綿羊,他是野狗”的復雜性格。這點,正是夏衍改編時所力圖超越原著之所在。
上一篇:《林則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死于威尼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