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4 彩色片 90分鐘
香港青鳥電影制片有限公司/泰極電影有限公司聯合攝制導演:嚴浩 編制:孔良 攝影:潘行生 主要演員:斯琴高娃 (飾阿珍) 顧美華 (飾朱姍姍) 謝偉雄 (飾孝松)
本片獲198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新人、最佳美術指導六項獎
【劇情簡介】
春雨濛濛,一輛長途班車在嶺南一條紅黃色的公路上,顛簸著開來。車內坐著一位中年香港婦女,她眼神茫然,滿臉憂傷之色。她叫姍姍,在海外漂泊多年,在事業、婚姻上都不順利,與妹妹也鬧了遺產糾紛。這次是因奶奶去世回大陸奔喪的。
田野上的泥濘小路。姍姍坐在自行車后座上。推車的中年男子叫孝松,是姍姍青梅竹馬的好友。孝松接了姍姍,一邊聊天一邊推著她往村里走,道路越來越泥濘,姍姍索性跳下來。他們并肩走著,目光偶爾相遇,都有點不好意思。孝松告訴姍姍自己有了一個孩子,妻子阿珍是小學校長,今天去縣上領獎,所以沒來接她。姍姍意識到孝松語氣中對生活的滿足感。
姍姍在忠叔的陪同下走進年久失修的祖屋。她看見掛在墻上的鏡框。奶奶遺照放在中央,旁邊是一連串爸爸的生活照。她的眼光不敢久留。在屋角她發現一只小藤箱。打開積滿灰塵的箱蓋,里面盡是她還是小女孩時用過的東西,還有一只與孝松等童年朋友玩過的紙蝴蝶的竹架。姍姍感慨良深,她坐在古舊的梳妝臺前,提筆給妹妹寫信: 我現在回到了我們一起長大的地方……走出去,走回來,已經20年,但我一回頭,就好像看見你仍睡在我背上。現在只剩下我們兩個人,親姐妹有什么話不好說,非得鬧官司呢……
姍姍見到了領獎回來的阿珍。她們沉浸在童年的友情之中。一個晚間,姍姍與阿珍談心。她們摟抱著,似乎又回到20年前。阿珍突然發問:“姍,請問你愛人的尊姓大名?”姍姍大笑:“我愛人沒有! 老公也沒有!”她又用夸張的動作摟一下阿珍:“能這樣的男朋友不止一個。”阿珍大驚:“都這個年紀了,你不要家庭,不要孩子啦?”姍姍一下沉默了,滿眼淚水,之后,竟委屈地抽泣起來。
阿珍下班回家,發現丈夫在用姍姍送的豬肉干包裝紙折疊花蝴蝶,她一下有了醋意:“一張花紙就迷住你啦,我看她對你影響可不小啊!青梅竹馬啰!”孝松尷尬地苦笑:“我們三個都是青梅竹馬嘛!”他趕緊將紙品擲于地上:“以后不剪就是了”。阿珍見丈夫討饒了,便不再說什么,疲乏地坐下。
姍姍告訴阿珍,自己墮過兩次胎:“第一次不小心。三個月了,孩子拉出來,血糊糊的一塊,我好難受,像殺了個親人似的。第二次跟另一個人又有了……”聽得阿珍一陣陣發冷。姍姍羨慕阿珍生活的安樂,阿珍也嘆息地說:“安樂?不過,有時候又覺得安樂得像菜里沒放鹽一樣。”
阿珍開始同情姍姍,她對孝松說:“姍姍真可憐,在外面不好過。”有意讓孝松單獨去安慰她。孝松走進里屋直楞楞地像背書一樣對姍姍說:“姍姍,你在外邊的遭遇是很不幸的,我和阿珍表示同情。請你不要灰心喪氣,這里的大門是永遠為你敞開的,歡迎你隨時回來……”姍姍受不了這樣的安慰,一推門,出去了。
姍姍出資和阿珍一起帶著家鄉小學的學生到廣州城里參觀。孩子們第一次進大城市,又好奇,又興奮。阿珍陪著姍姍住在大酒店。談話中,姍姍知道是阿珍讓孝松來安慰自己的,更覺得傷了自尊,她不服氣地說:“你別搞錯了,我不是來討男人安慰的。我不是男人養的!每個銅板都是我自己賺來的!現在不是男人挑我,是我挑男人哪!你生活太淡,把我當鹽哪?”阿珍也生氣了。姍姍又緩和下來,忙著給阿珍化妝、拍照。一張漂亮的照片出來了,阿珍卻賭氣離開了酒店,與學生去住招待所。姍姍并不留她。
阿珍看見姍姍給孝松買的水鞋,有意奚落孝松,終于激得這個老實漢子發了脾氣,竟說出了“離婚”這個詞,且一推門離家出走了。嚇得阿珍一下哭了。這時家里的良種豬又跑了,她打著手電哭著跑出門,不知是去找孝松,還是找豬。正當她在半道上向忠叔哭訴時,孝松抱了母豬回來了。阿珍擦把眼淚,趕緊跟著丈夫進了屋。
唐公、漢公是一對孿生兄弟,年輕時跑到海外打工,如今90多歲,葉落歸根回來定居,還在家鄉蓋起了新樓。年近古稀的超伯在香港生活了幾十年,寧愿終老故鄉,也不愿當移民。超伯得病死去了,姍姍和全村人一起參加了他的葬禮。人們默默向歸去的老人致禮,神情悲切。仿佛聽到超伯時常講的話:“落葉歸根,死也瞑目!”
姍姍與妹妹的矛盾并沒有緩解。妹妹在電話中依然語言尖利。姍姍好傷心。她在睡夢中見到奶奶。姍姍大叫了一聲“奶奶”,滿臉淚痕,走出屋門。在魚塘邊,碰到忠叔正提著馬燈巡塘,便訴說了自己的夢。忠叔平和地說:“噢,我常見的。也常見你爸。”又笑笑道:“好人是不會死的。”
姍姍要返回香港了。在渡口,阿珍來向姍姍送行,船來了,阿珍伸出了手:“孝松要搶插,不能來送你。”姍姍讓阿珍趁年輕帶孝松去廣州玩玩:“再不去就變老太婆了!”阿珍笑著說:“我變老太婆,你也是老太婆啦!”姍姍乜斜她一眼:“那你就放心啰!”
兩人都笑了,笑后又沉默起來。阿珍突然哭了。姍姍鼻子一酸,也想流淚,但終于忍住了,她緩緩地轉過身,走向渡船……
【鑒賞】
《似水流年》于1984年出現在商業片泛濫成災的香港,一下便轟動影壇。它一掃多數港片的低俗之氣,以古樸的潮汕鄉土味,耐人回味的普通人物的情感撞擊,清新自然的表演風格,受到影圈內外的一致稱贊,以至囊括198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六項大獎。
本片的故事十分簡單。敘述一名叫姍姍的香港女子,回故鄉汕頭奔喪的簡單歷程,其主要情節除了拜祭她的祖母,就是敘述她與自己青梅竹馬過的一對夫婦的短暫相處。然而,影片的內涵卻非常豐富。創作者寫的似乎是生活的一角,時間的一瞬,卻是把它放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的歷史背景中來展現的;其主要線索似乎是個人的經歷,卻是把它編織在眾人的經歷和社會的網絡中來刻畫的。于是姍姍的所見所聞所歷,便顯示了生活和人生的多姿多采,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影片在創作上的突出特點是它在主題表述、情節設置、結構安排等方面的開放性。開放性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不確定性、模糊性。創作者不以簡單的說教、直白的判斷,去道明是非、因果,而是點到為止,著意于啟發觀眾去聯想、思考。比如,女主人公姍姍,從影片中我們直接感受到的只是她的某些人生境遇:她遠離慈祥的祖母、熟悉的朋友、想念的故鄉,隨父去香港;她在香港撫養妹妹出洋留學,到頭來,妹妹卻在法院控告她賤賣祖傳遺產;她經營一個兒童雜志,但銷路下跌,趨于倒閉;她有著豐盈的物質生活,有不止一個情人,卻充滿苦惱,沒有一個安定的家……至于姍姍為何有這樣的境遇,影片沒有去展示,而是讓觀眾自己去填補,去感悟。再如另一個人物阿珍,影片提供給我們的也是片斷性的:她是鄉村小學的校長,村人尊重她,學生愛戴她,在家里又是主宰,丈夫被她管得服服貼貼。她生活安定、自足,也以此自豪,但有時又覺得平淡無味,“像菜里沒放鹽”一樣。阿珍為何有這樣的心境,影片同樣沒有展示,讓觀眾自己去想象,體味。再如影片中當年坐木筏飄泊海外,而今百歲回鄉蓋新房的歸僑漢公、唐公,葉落歸根的超伯,他們在影片中的霎時的心態,也常使我們想得很遠很遠。這種開放性的創作特點,使影片充滿了“弦外之音”,以此激發觀眾的思索,越過影片中人物個人的經歷,觸摸到歷史、社會、文化和人的生命的底蘊,得到某些哲理性的啟示。
影片在藝術上最具特色的是對于姍姍、孝松、阿珍以及他們之間心理矛盾和情感波瀾的細膩刻畫。他們三個是兒時的同學,對這次姍姍到來的相聚都是十分珍惜的。阿珍對姍姍不僅寒暖相問,而且對她感情生活的波折備加同情,甚至真誠地愿意姍姍以家人的身份,隨時回到故鄉來團聚。但是最終,她的心理失衡了。這種失衡不僅有丈夫對姍姍“舊情復萌”后的醋意,有包含著自知不如姍姍年輕、漂亮、有風度而又不肯示弱的嫉妒,更多的是由于她與姍姍之間不同文化心理和倫理觀念的沖撞。她們愿意互相接近,彼此慰藉,到頭來卻產生隔閡,導致錯位,盡管她們最后分手告別時又是多么地互相諒解。這種情感的復雜性被充分地展現出來了。影片中的姍姍更以難以名狀的情感韻味吸引了我們,她懷著疲倦、厭煩、冷寂、痛楚的失落感,回到充滿童年回憶的故土。顯示著種種古老文明的家庭、倫理、友誼、愛情和新生一代的希望都溫暖著她,但是家鄉的人和人情又無法理解她。至于孝松,他的忠厚、老實、真誠,夾在兩個女人之間的那種感情上的煎熬、窘迫之狀又平添了影片的趣味。而尤為成功的是影片對感情的描寫極具中國的民族特色。中國人的感情是含蓄的,含蓄的感情是真摯、深厚、刻骨銘心的。比如影片中的姍姍與孝松之間那幾場看風箏、買水鞋的戲表現出來的情感是多么含蓄而又熱烈。我們完全感受到了他們確是青梅竹馬時的愛伴。幾十年過去,仍然深愛著對方;而只不過由于環境的變化,這種愛需要壓抑,只能止于友愛而已。同樣在孝松與阿珍身上,我們也能窺見這種含蓄而熱烈的感情。他們表面并不親熱,還似乎有點冷冰冰,內心是深愛對方的。那場吵架后豬丟失的戲:阿珍手足無措借找豬找丈夫和孝松抱著走失的豬,帶著非常內疚的心情回家,把夫妻間的深情寫得生動極了。
這部影片兩位女主角的表演如行云流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飾演阿珍的斯琴高娃對于人物心態的把握恰到好處,很有層次地表演出了她在思想、感情上的脈絡變化,從心靈到行為上的自我矛盾。她在表演上的適度和多色彩,感受上的豐富和細膩,使阿珍這位質樸的現代鄉下婦女在銀幕上栩栩如生。與斯琴高娃相比,飾演姍姍的顧美華的表演,似乎更自然,更隨意,更少有“演”的痕跡。顧美華是一位年過三十,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主婦。導演選中她最初是從形象、氣質著眼的。而顧美華入戲以后,卻非常準確地掌握了人物的性格基調。尤其在影片中,她常以反色彩的個性出現,漸漸地深入到苦澀的內心世界,使人物顯得十分真實而有厚度。這兩位演員在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中分別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新人獎,是理所當然的事。
《似水流年》在導演技巧、風格上是經過一番錘煉的。如影片采用散文式的結構方式,圍繞著姍姍和阿珍、孝松重逢引起的感情漣漪這一主要的情節系統,設置了眾多的旁系統。如幻出的祖母,實出的隊長忠叔、小學生阿強與豆妹,港客超伯,歸僑漢公、唐公等,它們與主系統之間,猶如陪音與主調,互相襯托,奏響了一曲多聲部的樂曲,構成了社會與人生繽紛、壯闊、深沉的畫面。而在具體描寫感情漣漪時,創作者又采用了輕淡的手法。淡,不是淺,而是把深沉的情感寄寓于表面的輕描淡寫之中,更耐人咀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創作者采用了省略、側寫、以景抒情、比喻、象征等技巧,且用得十分成功。如孝松安慰姍姍那場戲,畫面且拍阿珍抱著女兒在天井說故事,屋內隔著一道門簾,只聽見孝松樸實的聲音,看不見安慰的具體情景,使這場按常規可以制造戲劇高潮的戲,獲得了意旨淡遠的效果。以景寫情的手法在影片中是貫串始終的。其中有兩個地方的環境描寫,尤為細致。一是在小學校的雜物間。這里堆滿了破舊損壞的桌椅、教具。屋外細雨飄零,銜草筑窩的麻雀飛進飛出。屋內空蕩、冷落,兩個女人在互吐心聲。姍姍對阿珍講述了自己兩次墮胎,至今仍孑然一身的遭遇;阿珍也在安慰姍姍的同時,道出自己雖然安樂,又覺得安樂得像菜里沒放鹽一樣的隱蔽心情。這里環境既使銀幕上的兩個女人感時傷懷的情緒有了觸發點,也在意境上使銀幕下的觀眾產生共鳴。另一個地方是白天鵝酒店。這個酒店的套房如此豪華、安靜、宜人,但恰恰反襯了姍姍的冷清、孤獨,尤其當阿珍離去后,導演拍攝了姍姍獨自憑窗遠眺的鏡頭。都市成片的樓群,無邊無際,景物給人一種人世蒼茫無所依的悵惘之感。至于采用比喻、象征、托物寓意的手法也比比皆是。蔥蔥的稻田,緩緩的帆影,千年的榕樹,鈴鈴作響的風箏,甚至是黝暗舊屋中飄動的帳幔,奶奶墓邊隨風卷去的燒盡的箔紙,都溶入了影片中人物的思緒與感情。一些細節和道具,如一只竹籃、一雙水鞋、一包肉干、一盒化妝品,經過導演的精心選擇、處理,在影片中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像豬肉干的戲,寥寥幾個鏡頭,幾句言語,勾畫出了四個人的不同心態,顯示了創作者借助細節刻畫人物的高超技能。這部影片在拍攝上采用的是紀實手法。創作者選用家常瑣事構成故事,銀幕上滿是吃飯、下田、上課、拍照、洗農具等尋常事,它使人感到親切,勾起了對生活的實感。影片中的鏡頭,多是中遠鏡,即使在劇中人的感情最為激動時,也很少用大特寫來強化它,更沒有回憶、倒敘、閃回等鏡頭。在音樂上,也服從紀實需要選用沒有旋律的電子合成器音樂和無伴奏民歌。所有這一切努力,使影片在整體上達到了風格的和諧與統一,成為香港影壇多年難求的一部藝術片佳作。
上一篇:《伊凡的童年》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假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