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快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6 黑白片 105分鐘
法國呂克斯電影公司攝制
編導:阿侖·羅勃-格里葉 攝影:威廉·古浪 主要演員:泰蘭迪尼昂(飾伊利亞斯) 瑪麗-弗朗斯·皮西埃(飾愛娃) 克里斯蒂昂·巴赫比葉(飾導演的朋友) 拉烏·古耶爾(飾羅文思)
【劇情簡介】
作家兼導演阿侖·羅勃—格里葉同他的女秘書以及一個朋友,在歌劇《茶花女》的樂曲聲中,登上了由巴黎開往阿姆斯特丹的歐洲快車。在豪華的軟臥車廂里,導演說:“這輛火車太漂亮了,應該在這里拍一部電影。片名就叫《歐洲快車》。”朋友問他選擇什么題材,他想了想說:“就拍毒品走私吧。要搞些打斗、強奸、裸體等扣人心弦的場面。那么,現(xiàn)在就開始吧!”秘書打開手提錄音機,導演就開始敘述劇情梗概:
在巴黎火車北站的一個月臺上,一個毒品走私犯從同伙手中接過一個手提箱(伴隨著導演的畫外音,由讓—路易·泰迪尼昂扮演的毒品走私犯來到了巴黎火車北站)。這個手提箱有兩層底,他要到比利時去走私幾公斤可卡因。他登上了開往安特衛(wèi)普的歐洲快車。但是,警方始終密切監(jiān)視著這個由一個跨國集團操縱的毒品走私生意。這個走私犯剛剛在座位上坐好,三個全副武裝的警察也跟著上了火車……導演的畫外音,隨著樂曲聲逐漸減弱,最后被劇中人的談話聲所取代。走私犯走進一家旅游用品商店。
——我可以買一只手提箱嗎?
——當然可以,您要哪一種呢?
——走私犯使用的那種,有雙層底的,可以把毒品放在里面……當然我是說著玩的……
買好提箱,他又買了幾包白糖裝在箱子里,重新來到車站月臺上。這時一個陌生人走過來,對他說:“您可能在等一個名叫讓的神甫吧?他現(xiàn)在正在那間酒吧里喝啤酒。”走私犯向他道謝之后,這個人臨走時又說:“你要當心假情報。”
鏡頭回到車廂中導演和他的朋友身上。導演問他的朋友:“你沒有認出來他是誰嗎?”朋友說:“是泰迪尼昂。”導演說:“讓他在這部電影中演主角吧!”朋友問他劇中人叫什么名字,導演說:“就叫伊利亞斯吧!”并且說:“我看這部片子這樣開頭挺不錯。”朋友問:“他買白糖干什么呢?”導演說:“可能箱子太輕。”朋友又問:“在巴黎真有毒品走私嗎?”導演答:“當然有,你看,他干的不就是毒品走私生意嗎?”朋友問:“他是誰?”導演答:“伊利亞斯嘛!”導演接著敘述:“后來,他登上火車,想找一個安靜的座位……”火車的行駛聲與音樂聲又壓住了導演的聲音。鏡頭轉到正在找座位的伊利亞斯身上,他剛剛坐下就又離開了車廂,這時一位戴眼鏡的女人走進來。朋友的畫外音:“這個女人是誰?”導演的畫外音:“可能是另外一個敵對的走私集團派來,要偷走這只箱子的人。”畫面上這個女人把箱子打開,翻箱子里面的東西。畫外音:“她偷這只空箱子干什么用呢?”畫外音:“那么,你說她在干什么呢?”朋友:“她在找什么呢?”導演:“可卡因呀!”朋友:“這不可能,你剛才講,他是要到安特衛(wèi)普去取可卡因的。”導演:“那也許這個女人不知道。”朋友:“無論如何,敵對集團不會連他走的路線都不知道!”導演:“要是這樣,這個女人就不是敵對集團的人,也許是一個私人偵探愛好者吧。”朋友又問:“這時候,伊利亞斯上哪兒去了?”導演:“可能上廁所了。”朋友又問:“為什么這個女人一下子就看中了他的手提箱呢?”導演:“得啦!別追問我了。”朋友:“我認為,她偷這個手提箱是毫無道理的。敵對集團絕對不會對這只空手提箱感興趣!你說,除了是一個有偵探癖的人之外,還有什么別的可能呢?”導演:“也許是一個專門在火車上行竊的女賊吧。”朋友:“總之,關于這個女人偷手提箱的故事,我看毫無道理,不合邏輯……再者,在安特衛(wèi)普,人們搞的不是毒品走私,而是鉆石走私……”
這時,導演又讀了一段關于制作鉆石的不同工序的文章。后來,朋友又說:“這樣吧,還是講毒品走私的故事,但不要那段偷箱子的插曲,行不行?”導演說:“好,現(xiàn)在該過海關了。”畫面映出:比利時海關幾個大字。伊利亞斯過關后,帶著那只箱子來到安特衛(wèi)普,住進一家旅館。當他在街上漫步時,一個面目可憎的人走過來和他接頭,并告訴他外號叫神甫的人第二天與他會面的時間和地點。他把一條白綢巾交給了這個人。此人走后,一個風騷撩人的姑娘攔住他,把他帶進她的住處。伊利亞斯以強奸的方式和她做了愛。云雨過后,她告訴伊利亞斯:“我叫愛娃。我認識那個拿走你白綢巾的人,他是個毒品走私販子,他們那個集團心黑手辣,你一定不要和他們打交道。”伊利亞斯對她說的話佯裝不懂。
第二天,伊利亞斯準時到達教堂門口,在管風琴的音樂聲中,見到了一個叫做弗朗克的人。這個人叫他把手提箱放到火車站的行車自動寄存處,鎖在一個格子里,然后把鑰匙交到汽車墓地,在那兒有人等著他。并警告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準開槍。伊利亞斯問為什么,他說以后再解釋。
伊利亞斯去車站寄存箱子時,被一群人帶進海關辦公室,對他進行逼供式的盤查,但他面無懼色應答如流。在車站上他又遇到愛娃。在愛娃家逗留之后,他去了汽車墓地。他正在四處觀察時,一群人跳出來向他開槍。他左躲右閃,最后,藏在一輛卡車后面,掏出了手槍。但早有人用槍瞄準了他。這些人繳了他的槍之后,告訴他槍中的子彈剛才已被愛娃取走了。原來海關那群人和墓地這幫人以及愛娃都是同伙。伊利亞斯把鑰匙交給這些人之后才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了考驗他的忠誠。他被告知第二天與神甫會面的時間和地點。
鏡頭回到導演乘坐的車廂。朋友:“伊利亞斯的隨身物品放在什么地方了?”導演:“我不知道,可能在愛娃家里吧。”朋友:“他應該提著一只箱子去旅館才合理。”導演:“不,不,我覺得他已經(jīng)沒有手提箱了……”朋友:“拍電影前,一定要確定好他手里有沒有提箱。”導演:“不行,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不及了,因為伊利亞斯與小神甫會面的時間已經(jīng)到了。”伊利亞斯按指定地點來到郊外的一個工地附近。但等了很久也不見小神甫的影子。一個流浪兒把他帶回離愛娃工作的夜總會不遠的一幢舊房子里。最后,他終于見到了名叫讓的頭子。這個人悄悄地把行李寄存處的鑰匙放進伊利亞斯的風衣口袋里。他到行李寄存處取出提箱,登上回巴黎的火車。在車上,他發(fā)現(xiàn)了盯他梢的警察羅文思,他準備從飛駛的火車上跳下去。這時,響起了三聲槍。
鏡頭回到導演的車廂。導演繼續(xù)說:“使伊利亞斯感到意外的是,什么事在火車上也沒有發(fā)生。他順利地到達巴黎,按照指令,把手提箱放到巴黎北站的行李寄存處,然后回到自己家里。剛一進門,電話鈴就響了,打來電話的人告訴他,手提箱已被他取走,伊利亞斯考試及格了,現(xiàn)在準備讓他真正去走私毒品了。這時候,伊利亞斯才知道剛剛取回來的箱子里面裝的都是白糖。上級命令他第二天按照同樣的路線去工作。”這時畫面出現(xiàn)伊利亞斯正在和警察羅文思談話,似乎他在匯報工作。畫外音中,朋友問導演他們在談論什么,導演說不知道。伊利亞斯又來到安特衛(wèi)普愛娃家里。愛娃告訴他下午五時要去海港碼頭與小神甫見面,但愛娃說出了她對伊利亞斯與警方關系的懷疑,而且把行李寄存處的鑰匙偷走交給了警察羅文思,伊利亞斯把愛娃掐死了。這時火車上導演和朋友還在討論劇情。朋友說:“既然伊利亞斯已經(jīng)把鑰匙交給了同伙,愛娃怎么還能從他口袋里偷鑰匙交給警察呢?”導演說:“如果不合理,就把這場戲刪去吧。”
畫面上,警察羅文思正在給當?shù)鼐炀执螂娫捳埱笤鲈⑶艺f明愛娃被人殺死了。警察立即包圍了愛娃的夜總會。伊利亞斯正在里面觀看一個裸體女郎的色情表演,他見情不妙,立即快步逃到地下室中,警察在后面緊追,展開了一場槍戰(zhàn)。伊利亞斯中彈倒下。
第二天,報紙大字標題刊出“安特衛(wèi)普的兩樁血案”。
火車站擴音器宣告:“從巴黎開來的歐洲快車馬上就要在三號月臺進站了。很快就要開往阿姆斯特丹。”車廂中,導演和他的朋友似乎有些疲勞。朋友說:“在這里,走私毒品的題材很難拍,安特衛(wèi)普是以鉆石走私生意出名的。”導演說:“這里面確實麻煩很多,實在沒有辦法拍成一部電影。”
但在車站月臺上,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正在熱烈地擁抱著……
【鑒賞】
1961年,《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在第2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獲獎之后,“新小說派”的主將阿侖·羅勃-格里葉登上了銀壇。他把“反小說”的創(chuàng)作理論應用到電影中,因而他的影片沒有明確的主題,沒有連貫的情節(jié),人物也沒有思想感情,他們的社會經(jīng)歷和個性都是模糊不清的。他本人更不在影片中表現(xiàn)自己的傾向,流露自己的感情。在影片中,他總是把劇中人的聯(lián)想、回憶、想象或是真實的感受、幻覺混在一起,再以同樣的光度把它們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完全取消了空間與時間的界限,形成一股頭緒紛雜的意識流。
《歐洲快車》敘述的是導演對一部警匪偵破片的構思過程。其背景就是“歐洲快車”,題材圍繞著毒品走私。構思過程中,人物的身份往往是不明確的,假定的情節(jié)比比皆是,不合邏輯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要刪除也是意料中的事。而他構思的影片本身,從影片結尾時,男女演員在車站擁抱的鏡頭來看,也只不過是個假定。當他登上歐洲快車時,豪華的車廂使他突發(fā)靈感,產(chǎn)生了想拍一部影片的念頭。火車到站時,又感到困難重重,決定丟掉這個念頭。
一般人在火車上,無所事事,兩眼望著窗外,也常常浮想聯(lián)翩。想到的事情往往也是東一件西一件,往事的回憶和未來的打算交替出現(xiàn)。看到車內(nèi)的人和物,也多有聯(lián)想和想象,甚至產(chǎn)生某種幻覺。實際上這就是一股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意識流。伊利亞斯提著自以為裝著可卡因的箱子,第一次從比利時回來,心中必然緊張和不安。看到一個穿制服的人就會認為是警察來追捕他,所以產(chǎn)生了想從飛駛的列車上跳下去的念頭,甚至聽到三聲槍響,這自然是幻覺作怪。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正是他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再如,當導演的朋友問導演:“在巴黎真有毒品走私嗎?”他回答:“當然有,伊利亞斯干的不就是毒品走私嗎?”當畫面上出現(xiàn)戴眼鏡的女人搜查伊利亞斯的手提箱時,朋友問他:“她在找什么呢?”導演不假思索地答道:“可卡因啊!”正在構思的導演已經(jīng)把他的想象和現(xiàn)實、真實與虛構攪在一起了,冷眼旁觀的朋友沒有完全進入導演本人構想的情節(jié),能夠站在局外,冷靜地分析,指出不盡合理之處,是完全正常和容易理解的。由此可見,意識流的表現(xiàn)手段,可以非常真實地反映人類較深層次的思想活動。
有些評論家把《歐洲快車》之類的作品稱為“無情節(jié)影片”。這類影片的特點是導演有意識地排除鏡頭和場景段落中的因果性關系,給影片造成一種整體性的散漫氣氛:觀眾無法預測片中人物的行為,因為編導沒有預先嚴格選定某些泄露天機的線索。和“新小說派”的文學作品一樣,影片中充滿“互不相干”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既不是為了敘事的需要,也不是為了刻畫人物。比如本片中伊利亞斯和愛娃那種特殊的做愛方式和影片結尾前夜總會中那個裸體女郎的表演以及反復出現(xiàn)的手提箱鏡頭,只是因為這些細節(jié)本身有吸引力。無情節(jié)影片中對細節(jié)的選擇總比類型影片里顯得更有信手拈來似的主觀隨意性。然而,雖然表面上故事情節(jié)并不連貫,場面也似乎松散無序,意識流的時空跳躍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羅勃一格里葉的影片結構卻有條不紊,條理分明,能引發(fā)觀眾的興趣。采用意識流的表現(xiàn)手段來反映一部文藝作品構思的過程,《歐洲快車》在電影中當屬首創(chuàng)。
有人認為這部影片雜亂無章,前后矛盾,十分荒謬:對于“朋友”提出的問題,導演不是答非所問,就是不知道。這不禁使人想到法國荒誕派作家貝克的《等待戈多》發(fā)表之后,在社會上引起的爭論。對于劇中的戈多到底是什么,眾說不一。有人說,戈多是上帝;有人說,戈多是其它什么東西。于是有人就去問作者,貝克說:“我也不知道戈多是什么,要是知道,我早就把它寫出來了。”如果抓住這句話,拿它來證明作品的荒謬性,連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么東西,那就沒有幽默感了。其實貝克所講的不過是一句俏皮話。這個戲的重點不在于戈多,而在于等待,而這種等待是一種抽象的等待,代表一切的等待。在《歐洲快車》中,阿侖·羅勃-格里葉的答非所問和不知道,正是這部影片耐人尋味之處。既然全部影片都是一種假定,一個構思過程,對于具體細節(jié),如果導演立即給予一個合情合理、符合邏輯的答案,那么導演不就變成觀眾最膩煩的先知先覺的說教者了嗎?觀眾的想象力又將如何能隨著故事的展開而自由馳騁呢?另一方面,影片創(chuàng)作者在構思過程中,對于某些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邏輯性和合理性,總是需要反復推敲琢磨的,出現(xiàn)謬誤也是司空見慣,而真實地表現(xiàn)這種謬誤的可能性的客觀存在,不把一部本來可以容量較大的影片變成為簡單的算術問答,這正是符合羅勃-格里葉所推崇的“反小說”和“反電影”創(chuàng)作原則的。
本片中扮演伊利亞斯的讓-路易·泰迪尼昂,是中國觀眾熟悉的演員。1951年他參與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就曾在我國放映過。近年他主演的《總統(tǒng)軼事》更給我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位舞臺出身的電影演員自從被導演瓦迪姆選中,與碧姬特·芭鐸聯(lián)袂主演《上帝創(chuàng)造了女人》而走紅以來,已拍片達百部之多。這位著名的性格演員戲路極廣,最長于扮演性格復雜、城府深邃類型的角色。在《歐洲快車》中,他以略帶嘲諷的口吻,不動聲色的面部表演,通過大量細微的手勢和動作,甚至不做任何表演,就把這個身份不明、性格怪癖而又陰險狠毒的走私毒品犯的形象成功地塑造出來了。
扮演愛娃的瑪麗-弗朗斯·皮西埃出生在法屬印度支那的一位高級行政官員家庭。1961年,這位正在尼斯法學院讀書的大學生,被弗朗索瓦·特呂弗慧眼獨識,18歲時出演了《二十歲時的愛情》。她的表演靈活機敏,善于把性格復雜、內(nèi)心充滿矛盾的角色(如本片中的愛娃)的內(nèi)在情緒和外部動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令人嘆服的細膩演技征服了無數(shù)影迷。她在談到這部影片時說:“至少,我喜愛這部片子的兩個特點:一是黑白片。我完全贊同特呂弗的觀點:偵破樣式的題材最適合拍成黑白片,而且應以暗調(diào)為主。因為案件多發(fā)生在黑夜或者光線陰暗的地方。光線充足、光天化日之下的案件總是極少數(shù),黑色的夜里本身就具有一種神秘感,如果偵破片不具有神秘的氣氛,就不吸引人了。第二是影片的結尾。這部電影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結局:伊利亞斯在夜總會已經(jīng)中彈身亡了, 導演又對朋友說,在安特衛(wèi)普又無法拍成一部電影, 可是我和泰迪尼昂卻在車站上緊緊擁抱。觀眾不禁要問:影片中的人物是導演的憶想,抑或是導演的構思,構思中的演員為什么又出現(xiàn)在影片結尾?實質(zhì)上,結局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部電影使我們更了解人類潛意識的不可捉摸的諸多層面。所以我說《歐洲快車》這部影片是別開生面的。”
上一篇:《夢中和不是夢中的飛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死神與少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